《城头月 秋月感怀》
时间: 2025-01-27 03:47:4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城头月 秋月感怀
作者: 陈维崧 〔清代〕
西风吹得冰轮淡,
桂影平于簟。
深巷疏砧,
严城哀柝,
做出秋声惨。
月中一片朱旗闪,
粉堞青霜染。
万里关河,
百年身世,
倚幌听更点。
白话文翻译
西风轻轻地吹动着淡淡的月光,桂花的影子洒落在竹席上。深巷中传来稀疏的敲打声,严肃的城墙上发出哀伤的鼓声,营造出一种秋天的悲凉之感。月中一面红色的旗帜闪烁,白色的城墙上覆盖着青霜。遥远的关山河流,百年的身世在此刻交织,我倚靠着帘子,听着更鼓的声响。
注释
- 冰轮:指月亮,形象地描绘出清冷的月光。
- 桂影:桂花的影子,象征着秋天。
- 簟:竹席,这里指的是夜晚在竹席上感受秋意。
- 疏砧:指敲打声音稀疏,体现出深巷的宁静。
- 哀柝:夜间的鼓声,带有忧伤的情感。
- 朱旗:象征着战争或远方的征兆。
- 粉堞:指城墙,染上青霜,意喻时间的流逝。
- 倚幌:依靠帘子,体现孤独的心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维崧(约1600年-约1680年),字仲明,号东篱,清代诗人,工诗词,尤以词作著称。他的作品常表现出浓厚的抒情性和深刻的社会思考,风格婉约而富有情感。
创作背景
《城头月 秋月感怀》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时期。诗人通过对秋月的描绘,寄托了对过去的回忆与对现实的感慨,反映了他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与对历史的叹息。
诗歌鉴赏
《城头月 秋月感怀》是一首充满秋意的抒情诗,诗中通过生动的意象传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自身经历的感慨。开篇“西风吹得冰轮淡”,以西风和冰轮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惆怅。接着“桂影平于簟”,桂影与竹席的结合,既描绘了秋天的美景,也象征着诗人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深巷中的“疏砧”与“哀柝”的交替出现,表现出一种宁静而又悲凉的氛围,深巷的敲打声与城墙的鼓声相互交织,形成了对比,突显了秋天的凄凉与孤独感。然后“月中一片朱旗闪”,朱旗的闪烁带来了战争的暗示,表达了诗人对动荡历史的无奈与思考。
最后“万里关河,百年身世”,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在此达到高潮,历史的广阔与个体的渺小形成鲜明对比。倚幌听更点的画面,既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也是对人生无常的深切反思。
整首诗通过清晰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秋天的深刻感悟与人生的思考,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的深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西风吹得冰轮淡:西风轻轻吹动,月亮显得清冷而淡薄。
- 桂影平于簟:桂花的影子洒落在竹席上,象征着秋天的到来。
- 深巷疏砧:深巷中发出的敲打声稀疏,表现出宁静的环境。
- 严城哀柝:城墙上发出哀伤的鼓声,营造出秋天的悲凉气氛。
- 做出秋声惨:一切都在诉说着秋天的凄凉与悲伤。
- 月中一片朱旗闪:月光中闪烁的红色旗帜,暗示着战争的存在。
- 粉堞青霜染:城墙被青霜染上,象征时间的流逝。
- 万里关河,百年身世:遥远的关山河流与诗人百年的经历相互交织。
- 倚幌听更点:依靠帘子,听着更鼓声,体现出孤独的心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冰轮”比作月亮,突显其清冷的特质。
- 拟人:用“深巷疏砧”描绘宁静的环境,生动形象。
- 对仗:如“万里关河,百年身世”,形成对比,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对秋天的感怀,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深切思考,寄托了对历史与社会现状的忧虑,情感基调既有悲凉又带有哲理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风:象征着秋天的到来,带来萧瑟的感觉。
- 冰轮:象征月亮,代表清冷的孤独感。
- 桂影:象征秋天的美好与忧伤的情感交织。
- 朱旗:象征战争与历史的沉重。
- 青霜: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无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城头月 秋月感怀》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陈维崧
D. 白居易 -
“西风吹得冰轮淡”中,“冰轮”指的是: A. 冰块
B. 太阳
C. 月亮
D. 星星 -
诗中提到的“朱旗”象征着: A. 和平
B. 战争
C. 庆典
D. 旅行 -
诗人通过倚幌听更点,传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快乐
B. 孤独与思考
C. 愤怒
D. 兴奋
答案
- C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秋夕》白居易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以月亮为主题,表现思乡之情,然而情感更加直接,较少历史与人生的思考。
- 《月夜忆舍弟》:表现兄弟情深,情感更加温暖,反映了亲情的羁绊。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基础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