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头月·别离偏比相逢易》

时间: 2025-04-27 23:01:26

别离偏比相逢易,众里休回避。

唤坐回身,料是秋波,难制盈盈泪。

酒阑空有相怜意,欲住愁无计。

漏鼓三通,月底灯前,没个商量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城头月·别离偏比相逢易
作者: 朱彝尊 〔清代〕

别离偏比相逢易,众里休回避。
唤坐回身,料是秋波,难制盈盈泪。
酒阑空有相怜意,欲住愁无计。
漏鼓三通,月底灯前,没个商量地。


白话文翻译:

离别总是比相逢容易,众人之中不要再回避。
呼唤你坐下回过身,想必是那秋天的波光,难以抑制盈盈泪水。
酒席结束后,唯有那怜惜的情意,想要停留却无计可施。
漏斗声敲响三次,月光下的灯前,没有人可以商量。


注释:

  • 别离:指分别,离开。
  • 休回避:不要再躲避。
  • :呼唤、召唤。
  • 盈盈泪:形容眼泪满盈,难以自制。
  • 酒阑:酒席结束时。
  • 漏鼓三通:指漏壶滴水的声音,或是报时的鼓声。
  • 没个商量地:没有人可以商量的情况。

典故解析:

本诗中虽然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表达的情感是传统诗词中常见的离别与思念之情。离别之苦与相逢之乐的对比,反映了人们对情感的深切理解和珍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朱彝尊(1629年-1709年),字佩弦,号秋实,晚号梅溪,清代诗人、词人和书法家。他以词见长,尤其是山水田园诗,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该词作于清代,正值朱彝尊晚年,经历了战乱与动荡,感情愈发细腻,作品常反映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诗歌鉴赏:

《城头月·别离偏比相逢易》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词作,充分展现了诗人对离别的深刻感受和对相逢的渴望。开头两句直截了当地表达了离别的痛苦,认为离别比相逢更为容易,仿佛在强调离别的无奈与悲伤。接下来的“唤坐回身”,则是对离别之人深情的召唤,表达了对重聚的期盼。

词中“秋波”一词,运用了自然景象来映衬情感,秋天的波光似乎承载着诗人的思念,难以自制的泪水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脆弱与不安。酒席结束后,仍有相怜之意,暗示着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未来无法再聚的无奈。

最后几句“漏鼓三通,月底灯前,没个商量地”则将情节推向高潮,漏鼓声敲响,仿佛在提醒着时间的流逝,而在月光下灯前的孤寂,恰恰显现了无奈与孤独的深邃。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自然意象的巧妙运用,传达出离别的悲痛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堪称经典之作。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别离偏比相逢易”:离别总是比重逢容易,暗示离别的痛苦。
    • “众里休回避”:在众人中不要再回避,意在强调面对感情。
    • “唤坐回身”:呼唤对方坐下,回过身来,展示了诗人的迫切心情。
    • “料是秋波”:猜测是秋天的波光,寓意思念的情感。
    • “难制盈盈泪”:泪水难以控制,表达了深深的思念。
    • “酒阑空有相怜意”:酒席结束后,只剩下相怜的情意。
    • “欲住愁无计”:想要留住愁绪却无计可施。
    • “漏鼓三通”:漏鼓声响三次,暗示时间的流逝。
    • “月底灯前”:月光下的灯前,营造孤独的氛围。
    • “没个商量地”:没有人可以商量,表现出孤独的无奈。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离别与相逢进行对比,突显情感的复杂。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比如秋波的描绘。
    • 对仗:词句结构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词抒发了离别的忧伤与对相逢的渴望,反映了人们对情感的珍视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意象分析:

  • 秋波:象征思念与情感的波动。
  • 酒阑:代表着聚会结束,情感的流转。
  • 漏鼓:时间的流逝与无情。
  • 灯前:孤独与思念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别离偏比相逢易”意指: A. 离别很简单
    B. 离别比相逢更容易
    C. 相逢比离别更容易

  2. “酒阑空有相怜意”中的“酒阑”指的是: A. 酒的结束
    B. 酒的开始
    C. 酒的味道

  3. “漏鼓三通”象征什么? A. 时间的流逝
    B. 聚会的开始
    C. 人的欢笑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纳兰性德《木兰花慢》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现离愁,但更显女性的细腻情感,而朱彝尊则展现出对离别的无奈和孤独。
  • 纳兰性德《木兰花慢》:同样以自然景象映衬情感,但更注重内心的挣扎与情感的复杂性。

参考资料:

  • 《清代词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朱彝尊及其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