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闻霜钟》
时间: 2025-04-29 00:12:4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寒夜闻霜钟
作者:卢景亮 〔唐代〕
洪钟发长夜,清响出层岑。
暗入繁霜切,遥传古寺深。
何城乱远漏,几处杂疏砧。
已警离人梦,仍沾旅客襟。
待时当命侣,抱器本无心。
倘若无知者,谁能设此音。
白话文翻译:
在漫漫长夜里,洪钟敲响,清脆的钟声从高处传来。
声音悄然进入凛冽的霜气中,远远传到那古老的寺院深处。
不知是哪座城市的钟声混乱地响起,又有多少地方传来稀疏的砧声。
钟声已然惊醒了离人梦境,仍然打湿了旅客的衣襟。
等待时机才能遇到知己,手中捧着器具本无心。
如果没有无知的人,谁能设想出这种声音。
注释:
字词注释:
- 洪钟:大钟,发出宏亮的声音。
- 层岑:高山,层峦叠嶂。
- 繁霜:浓厚的霜气。
- 古寺:古老的寺庙。
- 漏:漏钟,古代用来报时的器具。
- 砧:砧板,敲打的声音。
- 警:警醒,惊醒。
- 离人梦:远离故乡的人在梦中的思乡情。
典故解析:
本诗中提及的“古寺”暗指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寺庙,如少林寺、白马寺等,常常与僧侣的生活和佛教文化相联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卢景亮,唐代诗人,生平资料较少,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作品多反映山水田园之美。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寒冷的夜晚,作者或许在旅途中,听到了远处的钟声,触动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诗歌鉴赏:
《寒夜闻霜钟》通过描绘寒夜中传来的钟声,营造出一种孤寂而又深远的意境。诗中首先以“洪钟发长夜”引入,钟声的响亮与夜的漫长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一种时间的沉淀与孤独的感受。接着,诗人将钟声与霜气结合,形成了一个清冷而又高远的意象,表达了一种超越尘世的境界。
在描写过程中,诗人通过“何城乱远漏,几处杂疏砧”的词句,展现了多元的生活景象,似乎在诉说着旅途中人们的思乡之情。最后,诗人以“倘若无知者,谁能设此音”作结,体现了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与对命运的无奈,进一步加深了作品的哲理深度。
整首诗在情感上虽有孤寂与思念,但又不乏对生活的哲学性反思,展现了唐代诗歌的深厚文化底蕴与艺术特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洪钟发长夜”:钟声响起,回荡在漫长的夜晚,暗示孤独与寂寞。
- “清响出层岑”:清脆的声音从高山传出,象征着钟声的遥远与清晰。
- “暗入繁霜切”:声音悄然进入霜气中,增加了寒冷的氛围。
- “遥传古寺深”:钟声遥远地传到古寺,增添了神秘感。
- “何城乱远漏”:不知是哪个城市的钟声混乱地响起,表现了对远方的思考。
- “几处杂疏砧”:耳边传来的砧声,仿佛在提醒作者生活的琐碎。
- “已警离人梦”:钟声惊醒了离乡人梦,表现了思念之情。
- “仍沾旅客襟”:旅途中的人衣襟被钟声打湿,象征着情感的流动。
- “待时当命侣”:等待时机才能相遇,体现了对缘分的期盼。
- “抱器本无心”:手中捧着器具,心中却无所寄托,表达了人生的无奈。
- “倘若无知者”:假如没有无知的人,意指人生的复杂与不可预知。
- “谁能设此音”:谁能想象出这样的声音,反映了声音与情感的联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钟声与梦境结合,暗示人生的无常。
- 拟人:钟声似乎在提醒人们,赋予声音以生命。
- 对仗:如“何城乱远漏,几处杂疏砧”,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钟声,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哲理的深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洪钟:象征时间的流逝,人生的无常。
- 霜:代表寒冷、孤独,暗喻人生的艰辛。
- 古寺:象征着历史与文化的积淀,表现了对传统的敬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洪钟发长夜”中的“洪钟”指的是什么?
A. 小钟
B. 大钟
C. 钟声
D. 笛声 -
在诗中,钟声传到了哪个地方?
A. 酒馆
B. 古寺
C. 花园
D. 山顶 -
诗中提到“已警离人梦”意指什么?
A. 梦醒了
B. 继续做梦
C. 入梦
D. 思乡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同样描绘了孤独与远望的意境。
- 李白《夜泊牛津》:用夜晚的景象表现思乡之情。
诗词对比:
- 《寒夜闻霜钟》与杜甫《月夜忆舍弟》:两者都通过夜晚的景象表达思念之情,但前者偏重于哲理思考,后者则更加直接抒发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史》
- 相关研究论文与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