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 其二》
时间: 2025-02-04 16:17:3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我翁客授不家食,岁晚归来课艺勤。
未必誉儿真有癖,尝因对客命为文。
科名原不关吾道,著述何当慰府君。
此日镫前惟有泣,传家一集并遭焚。
白话文翻译:
我的父亲在外做客,没有给我们家里带来食物,年末时才回家,照顾我勤奋学习。
未必评价我儿子的才能真有过人之处,曾因对客人请求而写文。
科举的名声本不关乎我的理想,所写的著作何时能安慰朝廷君主。
今天坐在灯前,只有泪水流淌,传家的书籍全部被焚毁。
注释:
字词注释:
- 翁:指父亲或年长者。
- 授:传授、教授。
- 不家食:没有带回家食物。
- 课艺勤:勤奋学习技艺。
- 誉儿:夸奖孩子。
- 癖:指特长或癖好。
- 科名:科举考试的名声。
- 慰府君:安慰朝廷的君主。
- 镫:灯。
- 泣:哭泣。
- 传家一集:传家的书籍。
- 遭焚:被焚烧。
典故解析:
本诗涉及到科举制度和古代文人对科名的重视,同时反映了家庭和学术的艰难处境。诗人在表达对父亲的怀念和对自己学业的反思时,透出一种无奈和悲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江湜(约1680—约1760),字景升,号月溪,清代诗人、文学家,以诗词见长。他的诗歌风格以清新脱俗、情感真挚著称。
创作背景:
《冬夜 其二》创作于清代,反映了诗人在寒冷的冬夜里对家庭、学业与个人理想的思考,特别是在经历困境和失落后对未来的忧虑。
诗歌鉴赏:
《冬夜 其二》是一首充满感慨的诗。诗人通过描绘家庭生活的艰辛和个人奋斗的孤独,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无奈。开头描绘父亲外出未能带回食物的情景,暗示了家庭的困境和诗人自身的学习压力。接着,诗人反思自己的才华,怀疑外界对自己的评价,表现出一种自我怀疑和对社会标准的质疑。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对科举名声的看法显得十分冷静,他认为科名与个人的理想并无直接关系,真正的文学创作应是出于内心的声音,而非功利的追求。然而,眼前的困境使他感到无比悲伤,尤其是传家的书籍被焚毁,这不仅是物质的损失,更是精神文化的毁灭。整首诗在简练的语言中蕴含深厚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家庭与文化传承的深切关怀,以及对未来的迷茫和不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我翁客授不家食:诗人通过“翁”字表达对父亲的尊重,暗示家庭生活困顿。
- 岁晚归来课艺勤:描述年末时父亲的归来和自己勤奋学习的决心,体现出对文化的追求。
- 未必誉儿真有癖:表达了对外界评价的不屑和对自我能力的怀疑。
- 尝因对客命为文:提到因应对客人而写作,显示出诗人创作的无奈。
- 科名原不关吾道:强调个人理想与科举名声的无关,反映出对官场的反思。
- 著述何当慰府君:对自己著作的自我质疑,渴望能被认可。
- 此日镫前惟有泣:描绘悲伤的场景,表现出情感的深度。
- 传家一集并遭焚:传家的书籍被焚毁,象征文化与家庭的破灭。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的修辞手法,如“岁晚归来课艺勤”与“传家一集并遭焚”。
- 排比:通过排比句式增强情感表达,如“未必誉儿真有癖,尝因对客命为文”。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家庭、文化和个人理想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同时也传达了对家庭文化传承的关注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冬夜:象征寒冷与孤独,暗示诗人内心的无奈与悲伤。
- 镫:灯光象征希望,但在此处却成为悲伤的映衬。
- 泣:泪水象征内心的痛苦与无法言说的哀伤。
- 著述:代表文化的传承与个人的追求,体现出诗人对知识的珍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我翁”指的是谁?
A. 诗人的朋友
B. 诗人的父亲
C. 诗人的老师 -
诗中提到的“镫”是什么?
A. 食物
B. 灯
C. 书 -
诗人对于科名的态度是?
A. 非常重视
B. 无所谓
C. 完全不在乎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同样表现了对自然与理想的追求。
- 杜甫《春望》:反映了对家国与个人理想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江湜与李白的诗作可以进行比较,李白的豪放与江湜的沉郁形成鲜明对比,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文人的情感表达与思想观念。
- 对于家庭与个人理想的反思,李白的《月下独酌》与江湜的《冬夜 其二》在情感基调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前者更倾向于乐观与洒脱,而后者则显得更加沉重与无奈。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江湜诗文集》
- 《清代诗词研究》
- 《诗经与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