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答徐守韵)》
时间: 2025-02-04 13:42:0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望江南(答徐守韵)
作者:洪适〔宋代〕
嗟故岁,夏旱复秋阳。
十雨五风皆定数,千方百计为灾伤。
小郡怎禁当。
劳拊字,惠露洽丁黄。
田舍炊烟常蔽野,
居民安堵不离乡。
祖道免斋粮。
白话文翻译
唉,往年的情况,今年夏天干旱又到了秋天。
十场雨五阵风都是定数,千方百计却遭受灾难。
小村庄怎么能够抵挡这些呢?
辛勤的耕作,恩泽的露水洒满田间。
田舍的炊烟总是遮蔽着田野,
百姓安居乐业,安定地不离开故乡。
祖辈的教导免去了斋粮之苦。
注释
- 嗟:叹息,表示惋惜或感慨。
- 复:又,再次。
- 定数:指自然现象的规律,通常是指降雨和风的频率。
- 灾伤:指遭受的天灾和伤害。
- 小郡:小的乡镇。
- 劳拊字:指辛勤耕作的字面意思。
- 惠露洽丁黄:意为恩泽的露水滋润了田地,丁黄指的是田间金黄的稻谷。
- 安堵:安定、安居。
- 免斋粮:免去斋戒的粮食,即不再受饥饿之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洪适,字仲明,号青丘,宋代诗人,曾任地方官员,性格豪放,作品多描绘乡村生活和自然景观,常有对社会时局的感慨。
创作背景
《望江南》创作于宋代,正值农耕社会,诗中通过对干旱天气的描写,反映出农民的艰辛与生活的不易,并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灾害的无奈。
诗歌鉴赏
《望江南(答徐守韵)》通过对自然灾害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农民生活的深切关怀与同情。诗的开头以“嗟故岁,夏旱复秋阳”引出主题,显示了对往年天灾的回忆。接着通过“十雨五风皆定数,千方百计为灾伤”展现了凶险的自然规律与人们的无奈,尽管人们竭尽所能去应对,自然灾害仍旧频繁发生,令人痛心。
诗人接下来提到“小郡怎禁当”,表达了小地方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脆弱与无力,既反映了地方经济的脆弱性,也折射出人们在困境中的无奈与悲哀。然而,另一方面,诗中又呈现出一幅温暖的乡村画面:“田舍炊烟常蔽野,居民安堵不离乡。”这句描绘出农民在艰难环境中依然坚守家园,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炊烟袅袅,象征着温暖的家庭和希望的延续。
整首诗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厚情感以及对人们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的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嗟故岁,夏旱复秋阳。”:感叹往年的种种,经历了夏季的干旱,又迎来了秋天的阳光,暗示了自然的不规律。
- “十雨五风皆定数,千方百计为灾伤。”:自然规律的无情,尽管人们努力应对,依然遭受灾难。
- “小郡怎禁当。”:小乡镇如何能抵挡如此的灾害,显示出其脆弱。
- “劳拊字,惠露洽丁黄。”:辛勤的劳动和天降的恩泽,描绘了田地的丰收景象。
- “田舍炊烟常蔽野,居民安堵不离乡。”:农村的宁静和安定,表现出人们对土地的依赖。
- “祖道免斋粮。”:传承的智慧和教导使人们免去了饥饿之苦,突显了文化的继承。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对自然灾害与乡村安宁的对比,增强了情感的冲突。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情感,显示出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
- 意象:炊烟、故乡、田地等意象,营造出浓厚的乡土气息。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自然灾害的描绘与对乡村生活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生活的关注、对故乡的热爱以及在逆境中坚韧不拔的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炊烟:象征家庭与温暖,也代表着宁静的乡村生活。
- 田地:象征着劳动与希望,反映了农民的辛勤付出。
- 祖道:体现了文化传承的智慧,强调传统的重要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自然灾害主要是指哪两种? A. 洪水与风灾
B. 干旱与风灾
C. 雪灾与干旱
D. 风灾与冰雹 -
“田舍炊烟常蔽野”中的“炊烟”主要象征什么? A. 繁华
B. 温暖的家庭
C. 繁忙的城市
D. 自然灾害 -
诗人对小郡的态度是? A. 赞美
B. 无奈
C. 轻视
D. 忽视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描写战乱对农村生活的影响,有类似的对民生的关怀。
- 《早发白帝城》(李白):展示了自然之美与人生的无常,也有乡土情怀的体现。
诗词对比
- 《登高》(王之涣):同样描写自然景色,但更侧重于个人的感受和对人生的哲思。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自然与人情的交融,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收录众多宋代优秀诗作,供学习和比较。
- 《唐诗三百首》:对比唐代与宋代诗歌的风格差异。
- 《古诗词鉴赏指南》:提供诗词鉴赏的技巧和方法,适合深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