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引》
时间: 2025-02-04 15:44:3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月芦香霜旦旦。
丹枫落尽吴江岸。
长濑黄昏张蟹断。
灯火乱。
圆沙惊起行行雁。
半夜系船桥北岸。
三杯睡著无人唤。
睡觉只疑桥不见。
风已变。
缆绳吹断船头转。
白话文翻译:
诗中描写了九月初秋的景象,芦苇的香气伴随着霜露的清晨。吴江岸边的丹枫已落尽,黄昏时分,长长的河流里,渔民们正在收网,准备断了蟹。灯火摇曳,惊飞了沙滩上的大雁。半夜时分,船只停靠在桥的北岸,酒酣耳热之际,竟然没有人来叫醒我。睡梦中只觉得桥似乎不见了,风向已变,缆绳也被吹断,船头随风漂荡。
注释:
- 芦香:指芦苇的香气,常见于秋天,代表季节的变迁。
- 霜旦旦:霜降后的早晨,天色清晨,露水凝结成霜。
- 丹枫:红色的枫树,象征秋天的颜色。
- 长濑:指长河或长流,通常用来形容水流的宽广。
- 张蟹断:指收网捕蟹的动作,表现渔民的生活情景。
- 灯火乱:灯光闪烁,给夜晚增添了生气。
- 圆沙:指沙滩,可能与圆形的沙粒有关。
- 系船:指将船停靠在岸边,系好缆绳。
- 三杯:指喝酒的数量,三杯酒后大醉的状态。
- 风已变:表示天气或环境的变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洪适(生卒年不详),字子良,号荆山,南宋时期的诗人,生活在江南地区。洪适以词作闻名,常常描写山水、渔家生活,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细腻,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世的感慨。
创作背景:
《渔家傲引》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民生困苦的时代。洪适通过对渔家生活的描绘,表现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社会动荡的无奈。
诗歌鉴赏:
《渔家傲引》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秋天的江南水乡的美丽与宁静。诗的开头“九月芦香霜旦旦”,以清晨的霜气唤起读者对秋天的感知,渔家生活的简单与自然。接着,诗人描绘了吴江岸边的落叶,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长濑黄昏时分,渔民们忙于捕蟹的画面,既表现了他们的生活状态,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灯火乱,圆沙惊起行行雁”一句,把夜晚的宁静打破,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和活力。同时,诗中流露出一种孤独与无奈:三杯酒后无人唤醒,似乎在暗示诗人对生活的麻木与对现实的逃避。最后,风的变化和缆绳的断裂,暗示着生活的无常与不可控,给整首诗增添了一层深沉的哲理。
整首诗以清新的笔触和细腻的情感,传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感慨,对渔家生活的热爱,以及生活中无奈与失落的情绪,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江南秋景图。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九月芦香霜旦旦:描绘了秋天早晨,芦苇的香气伴随着霜气,营造出清新冷冽的氛围。
- 丹枫落尽吴江岸:秋天的枫树已经落尽,体现出时光的流逝。
- 长濑黄昏张蟹断:黄昏时分,渔民在长河里收网,捕捉蟹类,展示了生活的繁忙。
- 灯火乱:夜晚灯光闪烁,增加了生活的生动感。
- 圆沙惊起行行雁:沙滩上的大雁因灯光而飞起,象征着生命的活力。
- 半夜系船桥北岸:夜晚将船停靠在桥的北岸,展现渔家生活的宁静。
- 三杯睡著无人唤:喝酒后沉沉入睡,表现出对现实的逃避。
- 睡觉只疑桥不见:在梦中对现实的迷茫和不安。
- 风已变:暗示环境或局势的变化。
- 缆绳吹断船头转:表现了生活的不可控与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芦香霜旦旦”中,霜比作清晨的气息,引发联想。
- 拟人:灯光“乱”,仿佛有情感。
- 对仗:如“丹枫落尽吴江岸,长濑黄昏张蟹断”,形成对称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渔家生活的描述,表现了秋天的宁静与生命的无常,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蕴含着深厚的哲理与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芦香:象征自然的清新,代表生命的气息。
- 丹枫:象征秋天的美丽与短暂。
- 长濑:象征生活的流动性与变化。
- 灯火:象征生活的繁华与夜晚的宁静。
- 缆绳:象征束缚与自由的矛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霜旦旦”是指哪个季节的早晨?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
诗中“三杯睡著无人唤”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幸福
- B) 孤独
- C) 忧伤
- D) 疲惫
-
诗中的“缆绳吹断船头转”表达了什么主题?
- A) 生活的安定
- B) 生活的无常
- C) 生活的繁忙
- D) 生活的美好
答案:
- C) 秋天
- B) 孤独
- B) 生活的无常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渔舟唱晚》 - 张志和
- 《秋夕》 - 杜甫
诗词对比:
- 《渔家傲引》与《渔舟唱晚》:两首诗都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渔家生活,但《渔家傲引》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表达,而《渔舟唱晚》则展现了集体的和谐美。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洪适传记及相关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