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席上别王巨济。先是,两姬免冠,王夺两秩,继以章罢)》

时间: 2025-01-26 23:48:07

丹桂飘香已四番。

杖藜携手自今难。

黯然离恨满江干。

壁上两冠元是谶,花前双韵几时弹。

中秋后夜与谁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浣溪沙(席上别王巨济)

丹桂飘香已四番。
杖藜携手自今难。
黯然离恨满江干。
壁上两冠元是谶,
花前双韵几时弹。
中秋后夜与谁看。


白话文翻译:

桂花的香气已经飘散了四次,
手握拐杖,携手相伴从今以后难再相见。
黯然的离愁恨意充满了江岸。
墙上那两个冠冕本是预兆,
花前那对和谐的曲调何时再能弹奏?
中秋的夜晚又与谁一同观赏呢?


注释:

  • 丹桂:指的是桂花,象征着香气和美好。
  • 杖藜:拄着藜杖,常用来比喻老年或身体不适。
  • 离恨:离别所引发的怨恨或悲伤。
  • 两冠:提到的“冠”,是指文人之间的雅号或地位。
  • 花前双韵:指在花前吟唱的和谐曲调。
  • 中秋:中国传统节日,象征团圆。

典故解析:

  • 桂花:在中国文化中,桂花象征着思念与离别,尤其在中秋节时。
  • 杖藜:古代文人常用拐杖,象征老年和智慧。
  • “两冠”和“离恨”都反映了文人之间的友情与离别的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洪适(约1045年-1110年),字希声,号阮亭,南宋诗人,擅长词,尤其以婉约风格著称。他的诗作多描写离别与思念,情感细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席间与朋友王巨济分别之际,表现了作者对友谊的珍惜与离别的伤感。正值中秋佳节,情感更加浓烈,充满了对往昔时光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无奈。


诗歌鉴赏:

《浣溪沙》是洪适在离别时所作,整首诗以“丹桂飘香”开头,营造出一种温馨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桂花的香气在四季中不断弥散,象征着美好的时光已经过去。接着,诗人以“杖藜携手”的意象表达了与友人相伴的珍贵时光,然而这种相伴在未来却将难以再现。这里的“难”字,蕴含着诗人对未来的无奈与悲伤。

“黯然离恨满江干”则把情感推向高潮,离别的愁苦充斥在江边,给人一种沉重的压迫感。之后提到“壁上两冠元是谶”,似乎暗示着这段友谊的终结是命中注定,墙上挂着的冠冕代表着曾经的荣华与辉煌,如今却化为遗憾。在“花前双韵几时弹”中,诗人又一次唤起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期待着未来能够再度相聚。

最后一句“中秋后夜与谁看”更是将离别的寂寞与孤独推向极致,表达出对友人离去后,自己在这个团圆佳节的孤独感。整首词情感真挚,运用了丰富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展现出诗人对友谊的珍视与对离别的感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丹桂飘香已四番:描绘了桂花的香气,暗示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更替。
  • 杖藜携手自今难:强调了与友人携手的珍贵,此后将难再相见。
  • 黯然离恨满江干:表露了离别时的愁苦,情感浓烈。
  • 壁上两冠元是谶:隐喻两位朋友的命运与离别。
  • 花前双韵几时弹:对昔日美好时光的追忆与渴望。
  • 中秋后夜与谁看:表达了在团圆之夜的孤独感。

修辞手法:

  • 比喻:以“丹桂”比喻美好时光的逝去。
  • 对仗:如“杖藜携手”与“自今难”,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情感的表达中使用了排比手法,增加了情感的层次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谊的珍惜与离愁的感伤,展现了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相聚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丹桂:象征着美好与思念,常与中秋相联系。
  • 杖藜:代表着老年与智慧,暗示人生的无常。
  • 江干:象征着离别与孤独的环境。
  • 双冠:象征着文人的身份与友谊的珍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杖藜”指的是: A. 一种植物
    B. 拐杖
    C. 一种乐器

  2. “黯然离恨满江干”中,“黯然”一词的意思是: A. 明亮
    B. 悲伤
    C. 高兴

  3. 诗的主题主要是: A. 友谊与离愁
    B. 自然风光
    C. 战争与英雄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与离愁。
  • 柳永的《雨霖铃》:同样涉及离别与思念的情感。

诗词对比:

  • 洪适《浣溪沙》李清照《如梦令》在情感表达上皆以离愁为主,但洪适更侧重于对友谊的思念,而李清照则偏向爱情的失落。两者在意象运用上也有所不同,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参考书目:《宋词三百首》,《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