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 客粤将归,留别李镜月、梁珠五诸同学》
时间: 2025-02-04 15:30:4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凭高有客沾襟,苍茫胜迹空延伫。
榕阴不断,鹧鸪飞上,越王台树。
香浦鱼沉,珠江雁杳,花田无主。
算由来闲气,英雄粉黛,一般到,销魂处。
唤起柔情侠骨。定相怜,客愁孤注。
韶光正好,为谁掷向,蛮烟蜑雨。
双髻扶头,十眉连手,欲留难住。
任千金散尽,只携宝剑,陆生归去。
白话文翻译:
高处有客衣襟沾湿,茫茫的胜景只得空等候。
榕树的阴影不断,鹧鸪飞上越王台的树梢。
香浦的鱼沉入水底,珠江的雁影隐约,花田无人看护。
算来闲适的情绪,英雄的粉妆淡彩,都是一样让人销魂的去处。
唤起柔情与侠骨,定然会相怜,客人愁苦无处倾诉。
正好韶光美好,为谁抛洒在这蛮烟蜑雨之中。
双髻的女子扶着头,十眉的女子连着手,想留却难以留住。
任凭千金散尽,只携一把宝剑,陆生便要归去。
注释:
- 沾襟:指衣襟沾湿,形容情感的抒发。
- 苍茫:广阔而模糊,形容景色的辽阔。
- 榕阴:榕树的阴影,象征凉爽和宁静。
- 香浦:指香浦江,水域名。
- 珠江:指珠江,南方大河,象征故乡或归处。
- 销魂处:令人神魂颠倒的地方。
- 韶光:美好的时光。
- 双髻、十眉:形容女子的发型和眉形,象征美丽的女子。
典故解析:
- 越王台:指越王勾践的台,象征着历史和文化的传承。
- 英雄粉黛:指美丽的女子,常与英雄相对,表达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顾贞观(公元1645年-1718年),字介甫,号梦阮,清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善于描绘自然景物及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在顾贞观即将离开粤地时写给好友的告别词,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与对故乡的留恋,展现出浓厚的乡愁情怀。
诗歌鉴赏:
《水龙吟 客粤将归,留别李镜月、梁珠五诸同学》是一首饱含感情的词作,展现了作者对友人深厚的情谊和对故乡的留恋。诗中,作者以“凭高有客沾襟”开篇,立刻将读者带入一种惆怅的氛围。这里的“沾襟”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湿润,更是情感的流露,暗示着离别的伤感。
接下来的景象描绘则更具诗意:苍茫的胜迹、榕阴下的鹧鸪、沉入水底的香浦鱼,都在描绘着自然的美好与人生的无常。诗中反复提到的“销魂”二字,传达出一种对美好时光的无奈和对逝去岁月的惋惜。
“唤起柔情侠骨”一句,既表达了对美好情感的呼唤,亦反映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交织。诗的最后几句,虽有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却又无可奈何地选择了离去,显示出一种英雄气概与无奈之间的矛盾。
整首词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既有对友人的深情告别,也有对未来的不安与期待,展现了顾贞观细腻的情感与高超的写作技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凭高有客沾襟”,描绘了作者在高处观景时的沮丧情绪。
- 第二句“苍茫胜迹空延伫”,表达了对美好景色的渴望与无奈。
- 第三、四句通过对榕树、鹧鸪等自然元素的描绘,展现出一种宁静却又令人感伤的氛围。
- 第五、六句提及“闲气”、“销魂处”,强调了对故乡的深刻怀念。
- 第七、八句则通过对女子的描绘,映衬出离别的无奈与对美好的追忆。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销魂处”,借以形容美景带来的情感冲击。
- 拟人:自然景物如榕树、鹧鸪被赋予情感,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 对仗:如“双髻扶头,十眉连手”,增加了诗句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细腻的自然描绘与深情的情感抒发,表达了对故乡的依恋与对友人的深情告别,同时也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对未来的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榕阴:象征宁静、庇护和温暖的自然环境。
- 鹧鸪:象征自由与爱情。
- 珠江:象征故乡或归属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自然景物有哪些?
- A. 芳草
- B. 榕树
- C. 山石
- D. 鹤
-
“销魂处”一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欢乐
- B. 惆怅
- C. 安宁
- D. 愤怒
-
诗中提到的“韶光正好”是指什么?
- A. 美好的时光
- B. 失落的过去
- C. 未来的希望
- D. 忙碌的生活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顾贞观与李白的风格对比:顾贞观的细腻与李白的豪放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更注重情感的细腻描摹,而后者则强调气势和豪情。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顾贞观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