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 题都帅冯侯乃子二乐堂》
时间: 2025-02-04 15:30:00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水龙吟 题都帅冯侯乃子二乐堂
作者: 李昌祺 〔明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豫章徐孺湖边,粉墙画戟元戎第。
高闳昼静,疏帘风淡,博山香细。
椿树长荣,萱丛镇茂,荆花连蒂。
有珍殽脆滑,纯绵轻暖,凡奉养都加意。
先祖竭忠帝室。到如令子孙承继。
将门有将,非徒英勇,仍能孝义。
百战成功,万钟为养,也知容易。
愿斯堂八柱坚如铁拄,永留人世。
白话文翻译:
在豫章的徐孺湖边,矗立着粉墙和雕刻着戟的元戎大宅。
白昼宁静高远,疏帘轻摇着微风,博山香气淡淡飘散。
椿树常青,萱草繁茂,荆花紧密相连。
这里有美味的佳肴,口感细腻,轻盈温暖,凡是供奉的食物都倍加用心。
我的先祖为帝室尽心竭力,现在希望子孙能够承继这份荣耀。
将门出将,不仅仅是英勇,也要具备孝义之德。
经历百战而获得成功,万钟之财也并不难得。
愿这座堂宇的八根柱子坚如铁桩,永远留在人间。
注释:
- 豫章: 指江西省的一个地方,徐孺湖边是典雅的环境。
- 元戎: 指的是军事将领,体现家族的荣耀。
- 疏帘: 形容窗帘轻薄,风轻轻吹拂的状态。
- 博山香: 一种香料,形容气息清新。
- 珍殽: 指美味佳肴,含有珍贵的食材。
- 将门: 指出将之门,强调军事世家的传统。
- 八柱: 指的是堂屋的支柱,象征着家族的根基和稳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昌祺,明代诗人,以其豪放的气质和深厚的文学造诣而著称。他的作品多涉及家国情怀、道德伦理,常通过描绘自然和生活场景来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一个强调家族传承与忠义的时代,诗人通过描写家族的居所和传统,表达对先祖的敬仰及对后代的期望,体现出深厚的家国情怀。
诗歌鉴赏:
《水龙吟 题都帅冯侯乃子二乐堂》是一首充满家族荣光与传统美德的诗作。诗中描绘了一个宁静优雅的环境,展现了诗人对家族历史的深切回忆与对后代的殷切期望。开篇提到的“豫章徐孺湖边”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环境的细致观察与热爱。
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逐渐转向对家族传统的探讨。他强调了忠诚、孝义的重要性,指出将门之子不仅要有勇气,更应具备仁德。这样的道德观念在古代中国文化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诗人通过这些描写,旨在呼吁后代承继先祖的美德。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家族未来的美好期望,愿意这座堂宇的柱子如同铁一般坚固,象征着家族的延续与繁荣。这不仅是对传统的坚守,也是一种对未来的展望,展现了诗人对家族与国家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豫章徐孺湖边,粉墙画戟元戎第。
- 描述了一个美丽的居住环境,展示了家族的荣耀。
-
高闳昼静,疏帘风淡,博山香细。
- 诗人描绘了宁静的日间环境,展现出一种闲适、优雅的气息。
-
椿树长荣,萱丛镇茂,荆花连蒂。
- 用植物意象象征繁盛和生机,寓意家族的兴旺。
-
有珍殽脆滑,纯绵轻暖,凡奉养都加意。
- 细致描写食物,体现家庭的温暖和对待生活的用心。
-
先祖竭忠帝室。到如令子孙承继。
- 强调家族的荣耀与责任,渴望后代能够继承先辈的美德。
-
将门有将,非徒英勇,仍能孝义。
- 将门不仅要勇敢,更需要具备孝道,这体现了儒家思想。
-
百战成功,万钟为养,也知容易。
- 强调成功的来之不易,表达出对家族奋斗的肯定。
-
愿斯堂八柱坚如铁拄,永留人世。
- 以柱子比喻家族的坚固与永恒,展现出对未来的期望。
修辞手法: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 通过自然景物与家庭生活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
- 比喻: 用“八柱”比喻家族的根基,展现出家族的坚固与荣耀。
主题思想:
整首诗突出家族的责任与传承,强调忠义与孝道的重要性,表达了诗人对家族未来的美好祝愿,体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
意象分析:
- 徐孺湖: 象征宁静与优雅的生活环境。
- 粉墙与画戟: 代表着家族的荣誉与地位。
- 博山香: 象征着高雅与品位。
- 椿树与萱草: 象征繁荣与生机,寓意家族的兴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豫章”指的是哪个地方? A. 河南
B. 江西
C. 湖南
D. 山东 -
诗人希望后代能够承继的美德是: A. 英勇
B. 孝义
C. 财富
D. 声望 -
“愿斯堂八柱坚如铁拄”中“八柱”象征着: A. 家族的繁荣
B. 家族的根基
C. 家族的财富
D. 家族的荣耀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by 李白:表达思乡情怀,具有浓厚的情感。
- 《登高》 by 杜甫:描绘人生无常与家国情怀,主题深刻。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水龙吟》: 两者都表达了对亲情与家国的思考,但《静夜思》更偏重于个人情感,而《水龙吟》则强调家族传统与责任。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李昌祺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中国古代诗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