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华清·十四夜月 其三》
时间: 2025-01-11 13:01:55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月华清·十四夜月 其三
作者: 黄之隽 〔清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暮色苍然,明蟾先起,绝无云影来犯。
历日掀看,渐向中秋逼险。
不争差些子光阴,肯夺个好名先占。
模范。算尚留馀地,一分仍减。
仿佛初窥鸾鉴。正乍褪奁衣,侧边兜掩。
瞒却人间,何处寻他缺陷。
便挨过十二周时,定又是一层烘染。
微欠。料垣娥不寐,匀圆双脸。
白话文翻译:
暮色苍茫,明亮的月亮早已升起,绝没有云影来遮挡。
经过几天的观察,月亮渐渐逼近中秋之夜。
不争论时间的流逝,宁愿占据一个好的名声。
不过算下来,依然有一部分光明在减少。
仿佛初次看到月亮的清澈,正如初脱去华丽的衣裳,侧边还遮掩着。
隐瞒于人世间,何处去寻找它的缺陷?
即使度过了十二个时辰,依然会是一层温暖的色彩。
略显不足。但愿月宫的嫦娥不曾入睡,脸庞仍然匀称。
注释:
- 苍然:指颜色灰暗或深沉的样子,形容暮色。
- 明蟾:明亮的月亮,蟾蜍常用来比喻月亮。
- 逼险:形容月亮逐渐接近中秋,时间紧迫。
- 模范:可理解为一种理想的状态或样式。
- 奁衣:华美的衣裳,指遮掩的事物。
- 垣娥:指嫦娥,月宫中的神话人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之隽,生于清代,著名诗人,以其婉约、清丽的风格而著称。他的诗词多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个人情感,具有较强的抒情性。
创作背景:
《月华清·十四夜月》创作于中秋前夕,诗人通过对月亮的描绘,抒发对时光流逝和月亮的思考,反映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向往。
诗歌鉴赏:
全诗以对月亮的细腻描绘为主线,展现了诗人对中秋月色的深情眷恋。开篇以“暮色苍然”引入,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显忧伤的气氛。接下来的“明蟾先起,绝无云影来犯”,则用简练的语言描绘了月亮的清晰亮丽,与周围宁静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
随着诗歌的发展,诗人表达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尤其是在“不争差些子光阴,肯夺个好名先占”中,流露出对时间的无奈与对美好名声的渴望。这种情感在后面的“仿佛初窥鸾鉴”中进一步深化,诗人将月亮比作一种理想的境界,让人感受到一种追求美好的执着。
整首诗的意象生动,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月亮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思考,既有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叹,充满了哲理的思考与情感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暮色苍然:描绘了夜幕降临的景象,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明蟾先起:突出月亮的明亮与清晰,象征着美好与希望。
- 历日掀看:透过日子的流逝,诗人对月亮的观察变得更加细致。
- 不争差些子光阴:表达了对时间的珍惜,反映出对人生短暂的思考。
- 仿佛初窥鸾鉴:比喻月亮的清澈,象征着一种理想的美。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亮比作“明蟾”,增添了诗的意象。
- 拟人:如“料垣娥不寐”,赋予了嫦娥以人的情感,增加了诗的层次感。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有较强的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中秋月亮展开,表达了对时间的感慨与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象征着美好、理想和时间的流逝。
- 暮色:代表着宁静、思考和人生的无常。
- 嫦娥:文化中对月亮的神话象征,代表着美丽与神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明蟾”指的是什么? A. 星星
B. 月亮
C. 太阳 -
“不争差些子光阴”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受? A. 时间的珍惜
B. 名声的追求
C. 自然的美 -
诗中提到的“垣娥”是谁? A. 仙女
B. 嫦娥
C. 月亮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对比黄之隽的《月华清·十四夜月》与李白的《静夜思》,两者都描绘了月亮的美,但黄之隽更强调时间的流逝与对美好事物的珍惜,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 《月亮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