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华清·夜月 其二》
时间: 2025-01-11 12:53:0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如镜稍亏,如盘未满,一泓遥映江上。
虽则黄昏,早湿碧空银浪。
恍追忆旬日前头,还只似小蛾眉样。
一饷。忽珠胎撑处,桂芽频放。
惹得游人吟想,便急切愁他,不成圆相,
影已堪怜,预拟开筵延赏。
尽不眠耐过今宵,怕明夕迢应相仿琴响。
指金徽暗记,夜添秋爽。
白话文翻译
这轮月亮有些缺,像一面镜子稍微凹下去,又像一个盘子还没有完全圆满,一泓清水遥遥映照在江面上。虽然是黄昏时分,碧空中的银浪已经湿润。恍惚间追忆起十天前的情景,那时的月亮还是那么小,像一只小蛾的眉毛。片刻之间,忽然在珠胎的撑托下,桂花的芽频频绽放。惹得游人纷纷吟唱,心中急切地愁虑着,无法圆满的影像已经令人怜惜,预想着要开宴来欣赏。今夜无法入眠,惧怕明天的夜晚也将如此,琴声悠扬。指着金色的徽章,夜晚带来了秋天的清爽。
注释
- 如镜稍亏:形容月亮有些缺损,像镜子一样。
- 珠胎:指月亮的光辉,犹如珠子的胎。
- 桂芽:指桂花的芽,象征着秋天的到来。
- 琴响:指夜晚的琴声,象征着文人雅士的情趣。
典故解析
“如盘未满”可以联想到古代对月亮的审美,常用“圆满”比喻理想的状态,而此处的“稍亏”暗示了人事的无常与缺憾。诗中提及的“桂芽频放”则与中秋节的桂花、月亮相关,寓意着团圆与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之隽,清代诗人,其作品风格清新、细腻,常以自然景物抒发情感,表现出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秋夜,正值月圆之际,诗人借月抒怀,表达了对过往的追忆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反映了当时文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
诗歌鉴赏
《月华清·夜月 其二》是一首描绘秋夜月景的诗作。诗人在开篇通过“如镜稍亏,如盘未满”描绘月亮的形态,直接传达出一种缺憾之美,既让人感受到月亮的清冷,也引发对理想圆满的思考。接下来的描绘中,诗人细腻地描绘了江面上月光的映照,呈现出一种宁静而幽远的意境。
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恍若回忆起了十天前的明月,映衬出时间的流逝与美好瞬间的珍贵。在“桂芽频放”的描写中,秋天的气息扑面而来,桂花的开放更是增添了诗的情趣,象征着诗人对秋夜的喜爱与向往。在此情此景之中,游人吟唱、愁绪满怀的场景生动展现,表现出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对生活的思考。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现实的感慨,也有对过往美好回忆的追忆,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感受力与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如镜稍亏,如盘未满:比喻月亮的形态,暗示生活的不圆满。
- 一泓遥映江上:清水中的月影,传达出宁静的氛围。
- 虽则黄昏,早湿碧空银浪:黄昏时分,月光已洒在江面上,营造出诗意的景象。
- 恍追忆旬日前头:回忆过去的月亮,勾起对时光的思考。
- 桂芽频放:自然景物的变化与美,象征着生活的美好。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镜、如盘,形象生动。
- 拟人:游人的吟唱,赋予自然情感。
- 对仗:句式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中既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也反映了生活中的缺憾与追忆,情感深沉而细腻。
意象分析
- 月亮:象征着理想、思念与缺憾,贯穿全诗。
- 江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永恒。
- 桂花:象征着秋天的美好,蕴含着团圆与思乡之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如镜稍亏”的意思是?
- A. 月亮圆满
- B. 月亮有些缺
- C. 月亮明亮
-
“桂芽频放”表达了什么?
- A. 秋天的到来
- B. 春天的气息
- C. 夏天的炎热
-
诗人对夜晚的情感是?
- A. 愉悦
- B. 忧伤
- C. 宁静
答案:
- B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中,李白同样通过月亮表达思乡之情,月亮在两首诗中都成为了情感寄托的对象,但黄之隽更侧重于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时光的流逝。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清代诗人黄之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