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夏侯评事》

时间: 2025-01-26 02:17:42

傍窥盛德与高节,缅想应无前后人。

讲论参同深到骨,

停腾姹女立成银。

棋功过却杨玄宝,易义精于梅子真。

朱紫侯门犹不见,可知岐路有风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傍窥盛德与高节,
缅想应无前后人。
讲论参同深到骨,
停腾姹女立成银。
棋功过却杨玄宝,
易义精于梅子真。
朱紫侯门犹不见,
可知岐路有风尘。

白话文翻译:

我在一旁观察您的伟大德行与高尚品节,
回想起来应该没有人能够比拟您。
您在谈论《参同契》时深入骨髓,
停下脚步,像那美丽的女子一样闪耀如银。
您的棋艺超越了杨玄宝,
而易经的道义更是精深,比梅子的真谛还真。
即便是朱紫的侯门也依然不见,
可知您走上的岐路必然充满风尘。

注释

  • 盛德:指高尚的品德。
  • 高节:指高尚的节操。
  • 缅想:回想。
  • 参同深到骨:指对《参同契》的理解深入骨髓。
  • 姹女:美丽的女子。
  • 棋功过却:指棋艺超过。
  • 杨玄宝:历史上著名的棋手。
  • 朱紫侯门:指贵族的家庭。
  • 岐路:分岔的道路,象征选择的难题。
  • 风尘:指世间的纷扰与繁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干(约836年—?),字季方,号兰亭,唐代诗人,曾任职于地方官吏。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人物情感为题材,具有较强的个性表达。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唐代,正值文人雅士崇尚道德与品格之时。方干借赠夏侯评事之际,表达对其品德与才华的钦佩,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士人对于道德与名利的思考。

诗歌鉴赏

《赠夏侯评事》是一首充满敬意与赞美的诗作。诗中,方干通过对夏侯评事的盛德与高节的描绘,展现了他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与向往。诗的开篇便以“傍窥”引入,展现了诗人对评事的观察与钦佩,显然他在寻找一种道德的标杆。接下来的句子通过“缅想”来引发对历史人物的联想,意在突出评事的独特性,暗示他在德行上无与伦比。

中间部分提到“讲论参同深到骨”,显示出评事的学识渊博与对道家经典的深刻理解,进一步提升了其在诗人心中的地位。而“停腾姹女立成银”则通过美丽的意象,展现了评事的优雅与风采,暗示其不仅有才华,还有吸引力。

后面的几句则转向比较,提到“棋功过却杨玄宝”,表现出评事在棋艺方面的卓越,进一步丰富了其形象。而“易义精于梅子真”则强调了评事的智慧与深邃的思考。最后两句“朱紫侯门犹不见,可知岐路有风尘”则透出一丝忧虑,暗示即便有如此卓越的才华与品德,世俗的荣华富贵依然难以到来,反映出诗人对现实的无奈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傍窥盛德与高节:从旁观察评事的高尚德行与节操。
  2. 缅想应无前后人:回想起来,应该没有人能与之相比。
  3. 讲论参同深到骨:深入地讲解《参同契》,理解其深意。
  4. 停腾姹女立成银:如同美丽的女子般,优雅地停驻。
  5. 棋功过却杨玄宝:棋艺已超越了历史上著名的棋手杨玄宝。
  6. 易义精于梅子真:对《易经》的理解比梅子的真谛更为精深。
  7. 朱紫侯门犹不见:即便是贵族家庭的门庭也不见他。
  8. 可知岐路有风尘:可知选择的道路上充满了艰辛与困扰。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评事比作“姹女”,形象而生动。
  • 对仗:如“棋功过却杨玄宝,易义精于梅子真”,工整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朱紫侯门象征世俗的权贵,表现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夏侯评事的敬佩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对理想人格与现实生活的思考。诗人在赞美评事的才华与品德的同时,也流露出对世俗名利的无奈与反思,体现了士人在道德与名利之间的困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盛德:象征高尚的品德与道德追求。
  • 高节:象征高尚的节操与个人修养。
  • 姹女:象征美丽与优雅,体现了对理想人格的向往。
  • 棋艺:象征智力与策略,表现出评事的非凡才华。
  • 朱紫侯门:象征世俗权贵,暗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方干的《赠夏侯评事》主要赞美哪位人物的德行与才华?

    • A. 杨玄宝
    • B. 夏侯评事
    • C. 梅子真
    • D. 朱紫侯
  2. 诗中提到的“姹女”意指什么?

    • A. 美丽的女子
    • B. 一种花
    • C. 诗人自己
    • D. 古代的乐器
  3. 诗最后提到“岐路有风尘”,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未来的希望
    • B. 对世俗生活的无奈
    • C. 对友谊的珍视
    • D. 对名利的渴望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赠友人》——白居易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诗词对比

可以与李白的《将进酒》相对比,两者都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但方干更注重道德与品德的赞美,而李白则强调豪情与人生的快意。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方干的研究》
  • 《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