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烂柯山四首 其二
作者: 李幼卿 〔唐代〕
巨石何崔嵬,横桥架山顶。
傍通日月过,仰望虹霓迥。
圣者开津梁,谁能度兹岭。
白话文翻译:
这巨大的石头多么巍峨,像一座横架在山顶的桥。
旁边通向日月的道路,仰望那高远的彩虹和霓裳。
圣人开辟的通道,谁能翻越这座高岭呢?
注释:
- 巨石:指高大且雄伟的岩石。
- 崔嵬:形容高耸、险峻。
- 横桥:比喻石头的形状像一座桥。
- 傍通:旁边通往。
- 日月:象征时间和光明。
- 虹霓迥:高空中的彩虹和霓裳,形容美丽而遥远。
- 圣者:指古代智者或有德之人。
- 津梁:通道或桥梁。
- 度兹岭:翻越这座高岭。
典故解析:
“圣者开津梁”可能指历代圣贤开辟的道路,象征智慧与引导。与古代儒家思想相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幼卿,唐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怀,体现出一种洒脱与超然的精神。
创作背景:
《游烂柯山四首》描写了烂柯山的壮丽景色和诗人游历时的感悟,反映了唐代人对自然和哲理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巍峨的巨石为引子,构建起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诗的开头,巨石的崔嵬,给人以震撼的视觉印象,似乎与天相接。接着,诗人通过“傍通日月过,仰望虹霓迥”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氛围,仿佛在提醒人们自然的伟大与神秘。最后两句则引入了“圣者”的形象,暗示了智慧与哲理的价值,提出了对超越和探索的追问,令人思考人之于自然的渺小与伟大。整首诗不仅有视觉的冲击力,更在情感和思想上给予读者深刻的启迪,展现了李幼卿对自然的敬畏与对智慧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巨石何崔嵬:开篇直接描绘巨石的雄伟,设定了诗的基调。
- 横桥架山顶:比喻巨石像桥一样,表现出其横亘的壮观。
- 傍通日月过:暗示这座山的地理位置和时间的流逝。
- 仰望虹霓迥:描绘天空的美丽景象,展现诗人向往高远的情感。
- 圣者开津梁:引入智慧的象征,设问谁能超越这座山岭,形成哲理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巨石比作横桥,增强视觉效果。
- 对仗:诗句对称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夸张:通过“谁能度兹岭”表达对高峰的敬畏。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对智慧的追求和对人类渺小的思考,体现出一种哲学的深度。
意象分析:
- 巨石:象征自然的伟大与不屈。
- 日月:代表时间与自然的循环。
- 虹霓:象征美好与渴望。
- 圣者:代表智慧与道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巨石”用来比喻什么?
a) 大山
b) 高耸的岩石
c) 河流 -
“傍通日月过”中的“日月”象征什么?
a) 时间
b) 光明
c) 自然 -
诗中提到的“圣者”指的是谁?
a) 普通人
b) 古代智者
c) 诗人
答案:
- b) 高耸的岩石
- a) 时间
- b) 古代智者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 李幼卿《游烂柯山》与王之涣《登鹳雀楼》:两者都描绘了壮丽的自然,但前者更注重哲理的思考,后者则强调了壮观的视野和个人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幼卿诗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