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秀才小池》

时间: 2025-01-11 05:52:31

一泓潋滟复澄明,半日功夫劚小庭。

占地未过四五尺,

浸天唯入两三星。

鹢舟草际浮霜叶,渔火沙边驻小萤。

才见规模识方寸,知君立意象沧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泓潋滟复澄明,
半日功夫劚小庭。
占地未过四五尺,
浸天唯入两三星。
鹢舟草际浮霜叶,
渔火沙边驻小萤。
才见规模识方寸,
知君立意象沧溟。

白话文翻译:

这是一泓清澈而又波光粼粼的小池,经过半天的努力,才在小庭院中挖成。池塘的面积不过四五尺,仰望天空,却只映出两颗星星。小舟在草边漂浮,霜叶随波荡漾;渔火在沙滩旁边点点闪烁,似乎在守候着小萤火虫。刚刚看到池子的规模,便明白了你的意图,就是要把这小小的池子比作浩瀚的海洋。

注释:

  • 潋滟:波光粼粼,形容水面闪烁的光影。
  • 澄明:清澈透明。
  • :挖掘。
  • 占地未过四五尺:池塘的面积不超过四五尺。
  • 浸天唯入两三星:倒映在水中的星星,只有两颗。
  • 鹢舟:一种小船。
  • 草际浮霜叶:草丛边漂浮的霜叶。
  • 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 驻小萤:指萤火虫停留在沙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方干,字孟敞,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5年,卒于公元901年。他是晚唐时期的重要诗人之一,以五律和古诗见长,作品风格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怀相结合,展现出独特的个人魅力。

创作背景:这首《于秀才小池》创作于方干的一次游览中,反映了他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和对于生活的感悟。诗中小池的描写,既表现了作者对小景的赏析,也隐含着对于人生理想的思考。

诗歌鉴赏:

《于秀才小池》是一首描写小池塘的诗,表面上看似简单,却蕴含了深刻的哲理。诗人在描绘小池的波光粼粼和清澈透明时,展现了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诗的开头用“一泓潋滟复澄明”描绘小池的景象,给人以清新悦目的感受,随后通过“半日功夫劚小庭”的叙述,展现了作者对于创造美好环境的努力与执着。

“占地未过四五尺,浸天唯入两三星”的描写,仿佛让人看到小池虽小,但却能够反射出浩瀚的星空,象征着小小的事物中也蕴含着宏大的意境。后半部分“鹢舟草际浮霜叶,渔火沙边驻小萤”,通过生动的意象描绘出一幅静谧的自然图景,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状态。

最后,诗句“才见规模识方寸,知君立意象沧溟”揭示了作者对于人生理想的追寻。虽然小池方寸,但它也能象征着广阔的海洋,暗示着即使在平凡的生活中,也能找到深刻的意义与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一泓潋滟复澄明:描绘小池的水面,既有波光又清澈,展现出自然的美。
  2. 半日功夫劚小庭:表达作者挖掘小池的辛勤劳动,表明创造美好景致的努力。
  3. 占地未过四五尺:强调小池的面积虽小,却别有洞天。
  4. 浸天唯入两三星:小池虽小,却能映照星空,象征着无限可能。
  5. 鹢舟草际浮霜叶:描绘小舟与霜叶的互动,展现自然的细腻之美。
  6. 渔火沙边驻小萤:渔火与萤火虫的描写,营造出宁静的夜晚氛围。
  7. 才见规模识方寸:通过小池的景象,表达对生活的感悟。
  8. 知君立意象沧溟:暗示尽管环境有限,但梦想与追求却是广阔的。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小池比作海洋)、对仗(“鹢舟草际”与“渔火沙边”)、意象丰富等手法,使得诗歌更富有层次与美感。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作者在平凡的生活中对美的追求和对理想的向往,通过对小池的细腻描写,展现出即使在小小的天地中,也能感受到广阔的心灵世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小池:象征着生活中的小确幸与静谧。
  • 星星:代表着理想与希望。
  • 萤火虫:寓意着生命的微光与希望的存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小池”的面积是多少? A. 四五尺
    B. 三尺
    C. 一丈

  2. 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人? A. 宋代
    B. 唐代
    C. 明代

  3. 诗中提到的“渔火”指的是什么? A. 渔船上的灯火
    B. 渔网
    C. 渔人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方干的《于秀才小池》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均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方干更注重细腻的观察和个人情感的表达,而王维则更多地表现出一种哲学的思考与隐逸的情怀。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方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