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缙陵王少府赴举》

时间: 2025-01-21 19:53:36

相看不忍尽离觞,五两牵风速去樯。

远驿新砧应弄月,

初程残角未吹霜。

越山直下分吴苑,淮水横流入楚乡。

珍重郄家好兄弟,明年禄位在何方。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缙陵王少府赴举
作者:方干 〔唐代〕

相看不忍尽离觞,
五两牵风速去樯。
远驿新砧应弄月,
初程残角未吹霜。
越山直下分吴苑,
淮水横流入楚乡。
珍重郄家好兄弟,
明年禄位在何方。

白话文翻译

我们相对而坐,无法忍心喝尽这离别的酒,
五两的酒杯在风中摇曳,似乎要快快启航了。
远方的驿站,新砧在月光下轻轻敲打,
旅途初始,号角的声音仍未传来寒霜。
越过山岭直下,分开了吴国的园林,
淮水奔流,流入楚国的乡村。
珍重了郄家的好兄弟,
明年你的位置和荣华将会在何方呢?

注释

  • 相看:互相凝视,表示对离别的不舍。
  • 离觞:离别的酒杯。
  • 五两:指酒的量,五两酒杯。
  • 牵风:形容船只在风中快速离去。
  • 新砧:新木砧,指的是远驿的木砧,可能在月光下敲击。
  • 残角:指号角的声音,未完全响起。
  • 越山:越过山脉。
  • 吴苑:吴国的园林,代表美好的地方。
  • 淮水:淮河,流入楚国的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干,唐代诗人,字元礼,号少山,生于长安。他是唐代中期的诗人,擅长五言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风格清新流畅。方干的诗歌常表达对友人的关怀以及对人生的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朋友即将赴举(科举考试)之际,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以及对其未来前途的美好祝愿,反映了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的奋斗与理想。

诗歌鉴赏

《送缙陵王少府赴举》是一首感人至深的送别诗,诗中蕴含了浓厚的友情和对未来的期待。诗的开头,以“相看不忍尽离觞”引入,既表明了对离别的惋惜,又点明了送别的场景,营造出一种温馨而又伤感的氛围。接着,通过“五两牵风速去樯”描绘了船只在风中的急速离去,象征着朋友即将踏上新的旅程,心中不免感到忧伤。

后面的“远驿新砧应弄月”描绘了夜晚的景象,意境优美,似乎在暗示着朋友的未来将会如同月光般明亮。而“初程残角未吹霜”则让人感受到旅途的开始,暗示着未来的未知和不确定。接下来的“越山直下分吴苑,淮水横流入楚乡”则是地理上的描绘,展现了友人将要走向的地方,象征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最后的“珍重郄家好兄弟,明年禄位在何方”则是诗人对友人的关心和祝福,流露出对未来的期待和对友情的珍视。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唐代士人的理想与追求,也展现出深厚的友情,情感真挚,耐人寻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相看不忍尽离觞:两人相对而坐,无法忍心喝尽离别的酒,表现出对友情的珍视。
  • 五两牵风速去樯:酒杯轻摇,船只即将启航,象征着朋友即将离去。
  • 远驿新砧应弄月:远方驿站的木砧在月光下轻轻敲打,营造出宁静的夜晚氛围。
  • 初程残角未吹霜:旅途的开始,号角声尚未响起,暗示着未来的未知。
  • 越山直下分吴苑:跨越山岭,走向吴国的园林,象征着人生的旅途。
  • 淮水横流入楚乡:淮水奔流,流向楚国,描绘了地理的变化。
  • 珍重郄家好兄弟:表达对朋友的关心,强调友情的珍贵。
  • 明年禄位在何方:对朋友未来的期许,流露出对理想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酒杯象征着友情,船只象征着离别。
  • 对仗:如“越山直下分吴苑,淮水横流入楚乡”,展示了诗歌的韵律美。
  • 意象:月光、酒杯、山水等意象构成了诗的整体意境,传达了作者的情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友情的珍重和对未来的期待,表达了作者对朋友即将出发的祝福与不舍,反映出唐代士人对于理想和科举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离觞:象征离别与不舍。
  • 新砧:象征远方的思念与对未来的展望。
  • 淮水:象征人生的流动与变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离觞”指的是什么? A. 离别的酒杯
    B. 离开的船
    C. 朋友的信

  2. 诗人对朋友的未来有何期许? A. 希望他能平安归来
    B. 希望他能获高官厚禄
    C. 希望他能游历四方

  3. “越山直下分吴苑”中的“吴苑”指的是哪个地方? A. 楚国
    B. 吴国
    C. 齐国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 《赠汪伦》- 李白

诗词对比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样是送别诗,表达了对朋友前途的祝愿和对友谊的珍重,但更加强调了报国之志。
  • 李白的《赠汪伦》:表达了浓厚的友情,语言更加奔放,情感更加直接。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