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卓山人画水》

时间: 2025-01-26 03:39:16

常闻画石不画水,画水至难君得名。

海色未将蓝汁染,

笔锋犹傍墨花行。

散吞高下应无岸,斜蹙东南势欲倾。

坐久神迷不能决,却疑身在小蓬瀛。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常闻画石不画水,
画水至难君得名。
海色未将蓝汁染,
笔锋犹傍墨花行。
散吞高下应无岸,
斜蹙东南势欲倾。
坐久神迷不能决,
却疑身在小蓬瀛。

白话文翻译:

常常听说画石头容易而画水难,画水的艺术让人难以成名。海水的颜色尚未被蓝色的颜料染上,笔尖的力量仍然在墨色的花纹周围游走。水流浩荡,似乎没有尽头,倾斜的姿态像是要朝东南方倾斜。坐久了,神思恍惚,无法做出判断,竟然怀疑自己身处于小蓬莱的仙境。

注释:

  • 常闻:常常听说。
  • 画石不画水:画石头容易,画水很难。
  • 画水至难君得名:画水之难让人难以成名。
  • 海色未将蓝汁染:海水的颜色尚未被蓝色的颜料所染。
  • 笔锋犹傍墨花行:笔尖仍在墨色的花纹边游动。
  • 散吞高下应无岸:水流浩荡,似乎没有尽头。
  • 斜蹙东南势欲倾:倾斜的姿态像是要朝东南方倾斜。
  • 坐久神迷不能决:坐久了,思绪迷乱,无法判断。
  • 却疑身在小蓬瀛:却怀疑自己身处于小蓬莱的仙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干,唐代诗人,生平资料较少,但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注重细腻的情感描写。

创作背景:

《卢卓山人画水》写于唐代,正值山水画盛行的时期。方干以画水的难度为切入点,探讨了艺术创作的艰辛与内心的追求,表达了对艺术的敬畏。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画水难”作为引子,开篇即引出一个关于艺术创作的主题。诗人用“画石不画水”的说法,强调了水的画作在艺术上的难度,暗示了艺术创作的不易。接着,诗人通过对海水的观察,描述了未被染色的蓝色及笔锋的游走,展现了细腻的观察力与对美的追求。随着诗句的发展,诗人描绘了水的浩荡与无边,表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艺术的思考。最后,诗人因长时间的沉浸而迷失自我,产生了身处仙境的幻觉,这种恍惚和迷失正是艺术创作中常有的状态,传达了艺术创作的精神层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常闻画石不画水:引入话题,暗示水的绘画难度。
  2. 画水至难君得名:强调画水的艺术难度,揭示艺术家的焦虑。
  3. 海色未将蓝汁染:描绘海水的真实状态,感受自然的本色。
  4. 笔锋犹傍墨花行:细腻的笔触让人感受到艺术的细腻和灵动。
  5. 散吞高下应无岸:水的广袤无边,象征着自由与无限可能。
  6. 斜蹙东南势欲倾:水流的动态,反映出自然的力量。
  7. 坐久神迷不能决:长时间的沉浸让人思绪混乱,体现了艺术创作的困惑。
  8. 却疑身在小蓬瀛:产生了身在仙境的幻觉,表现了对理想境界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画水至难”比喻艺术创作的艰难。
  • 拟人:水流如同有生命般的动态表现。
  • 对仗:诗句的对称结构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探讨了艺术创作的艰难与内心的迷惘,表现了对自然与美的深刻思考,反映了艺术家的追求与困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流动与变幻,暗示生命的无常与自由。
  • :代表广袤与深邃,体现自然的伟大。
  • 笔锋:象征着艺术家的创作工具,体现艺术的灵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画水至难”的原因是什么?

    • A. 水的颜色难以捉摸
    • B. 水流动性强
    • C. 以上皆是
  2.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幻想与迷惘
    • B. 清晰与坚定
    • C. 快乐与满足
  3. 方干的诗歌风格主要是什么?

    • A. 朴实自然
    • B. 华丽繁复
    • C. 哀伤沉重

答案:

  1. C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景色,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 李白《庐山谣》:表现了对山水的热爱,但更为奔放而强烈,方干则显得更加细腻和内敛。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古诗词解读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