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入松 中秋无月》

时间: 2025-02-04 17:06:01

木樨香里坐论诗。

瘦骨倦支持。

岁华容易抛人去,任西风、吹鬓成丝。

遥忆江楼人倚,云山梦里归期。

空庭露冷夜迟迟。

鸦睡正酣时。

昨宵明月今何处,料嫦娥、也怕相思。

恐有悲秋儿女,檀栾不许人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风入松 中秋无月
作者: 陆茜 〔清代〕

木樨香里坐论诗。
瘦骨倦支持。
岁华容易抛人去,
任西风吹鬓成丝。
遥忆江楼人倚,
云山梦里归期。
空庭露冷夜迟迟,
鸦睡正酣时。
昨宵明月今何处,
料嫦娥也怕相思。
恐有悲秋儿女,
檀栾不许人知。

白话文翻译:

在木樨香气中坐着讨论诗句,瘦弱的身体疲惫支撑着。岁月轻易地抛弃了人,让西风吹拂着鬓发变成白丝。遥远地回忆起在江楼上倚靠的人,梦中云山中期盼的归期。空庭中露水寒冷,夜色渐渐漫长,乌鸦正酣然入睡。昨夜的明月如今何处?想必嫦娥也害怕相思的苦楚。恐怕有悲秋的儿女情长,檀板声不容人知。

注释:

  • 木樨:指桂花,具有香气的花。
  • 瘦骨:形容身体消瘦。
  • 岁华:指光阴、岁月。
  • 西风:秋风,象征着离别与变化。
  • 江楼:指江边的楼阁,常用作怀念或思念的场景。
  • 嫦娥:中国神话中的月宫仙女,象征着孤独与思念。
  • 檀栾:古代一种乐器,常用于悲伤的音乐,象征着无法倾诉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陆茜,清代女诗人,以擅长词曲著称,作品多表现女性情感与生活的细腻,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中秋之际,因无月而感到愁苦。中秋本是团圆的节日,但因月缺而生离愁,表达了人对时光流逝和亲人远离的思念。

诗歌鉴赏:

《风入松 中秋无月》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作,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在中秋之夜的孤独与哀愁。诗中开篇便用“木樨香里坐论诗”引入,营造出一种温馨却又略显孤寂的氛围。随着“瘦骨倦支持”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身体的疲惫与心灵的无奈。在时间流逝的背景下,诗人感慨岁月的无情,任由西风吹拂,鬓发渐渐变白,象征着岁月的无情与人事的变迁。

诗中“遥忆江楼人倚,云山梦里归期”则传递出深切的思念之情,回忆中有着对故人的依恋和对重聚的渴望。而夜深露冷,鸦睡正酣,形成了夜的沉寂与思念的对比,进一步强调了孤独的情感。最后一联“昨宵明月今何处,料嫦娥也怕相思”以嫦娥的形象引入,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月亮的孤独连接在一起,表现出对月亮的思念与对人间情感的共鸣。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亲人离散的深刻感悟,表达了对美好时光与亲人团聚的渴望,令人感慨万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木樨香里坐论诗:在桂花香气中,坐着讨论诗句,营造出一种优雅却孤独的环境。
  2. 瘦骨倦支持:形容身体瘦弱,精神疲惫,暗示了诗人的心境。
  3. 岁华容易抛人去:岁月轻易地抛弃了人,感叹时光流逝的无情。
  4. 任西风吹鬓成丝:任凭西风吹拂,鬓发渐白,映射出衰老与离别。
  5. 遥忆江楼人倚:遥远地想起江边楼上的人,表达思念。
  6. 云山梦里归期:在梦中期盼着重聚的日子,渴望团圆。
  7. 空庭露冷夜迟迟:空旷的庭院中露水寒冷,夜晚显得漫长。
  8. 鸦睡正酣时:乌鸦在夜深时入睡,象征宁静的夜。
  9. 昨宵明月今何处:昨晚的明月如今在哪里,感叹月缺的孤独。
  10. 料嫦娥也怕相思:想必嫦娥也害怕相思,形象地表达了孤独的心情。
  11. 恐有悲秋儿女:害怕有悲伤的秋天,暗指儿女情长。
  12. 檀栾不许人知:檀板声不容人知,象征着无法倾诉的情感与悲伤。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西风比作岁月的流逝,寓意深刻。
  • 拟人:嫦娥被赋予人的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共鸣。
  • 对仗: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孤独、思念和时间流逝的深刻描绘,反映了人对团圆的渴望与对逝去时光的无奈,展现了浓厚的中秋情感。

意象分析:

  • 木樨:象征着温馨与思念。
  • 江楼:暗示着对往昔的追忆与情感的寄托。
  • 明月:象征着团圆与思念,承载着人间的情感。
  • 西风:象征着秋天的到来与离别的来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木樨”指的是什么花? A. 玫瑰
    B. 桂花
    C. 茉莉

  2. 诗的主题主要表现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思念与孤独
    C. 愤怒

  3. “昨宵明月今何处”中“明月”象征着什么? A. 财富
    B. 团圆与思念
    C. 权力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风入松 中秋无月》均以月亮为主题,表达了对故乡与亲人的思念之情,但前者更倾向于个人的孤独,后者则强调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团圆的渴望。

参考资料:

  • 《清代女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与情感表达》
  • 《月亮的象征意义在中国诗词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