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花令·别意》
时间: 2025-01-26 05:06:2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雨中花令·别意
作者: 叶恭绰 〔清代〕
水光蘋叶横塘路。
有卅六鸳鸯同住。
双桨鸥波,二分螺月,
多少消魂据。
谁知风笛离亭暮。
空回首画篷低诉。
别绪千山,无情一叶,
吹送江南去。
白话文翻译:
水面上光影的倒映,浮动着水草,映衬着塘边的小路。
在这里,有三十六只鸳鸯欢快地栖息。
船桨划动,鸥鸟在波上飞舞,月亮的形状如螺一般,
多少人因此而神伤、迷惘。
谁能知道,随着风笛的声响,离别的时刻已到,
只得空回首,低头诉说着离愁。
别情千山万水,无情的一片落叶,
随风送往江南的方向。
注释:
- 水光:水面闪烁的光影。
- 蘋叶:水中的浮萍。
- 卅六:三十六,指鸳鸯的数量,象征着成双成对的美好。
- 双桨:指划船的桨,双桨则是指两只桨。
- 鸥波:鸥鸟在波浪上飞翔。
- 消魂:形容因愁苦而神伤。
- 风笛:一种乐器,常用来表达离愁别绪。
- 画篷:指船的篷布,形容轻柔的情感。
典故解析:
- 鸳鸯:象征着夫妻或恋人,代表了爱情的美好与永恒。
- 江南:指长江以南的地区,以水乡文化著称,常与离愁相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叶恭绰(约1680-约1750),字子华,号幽兰,清代词人,擅长词作,尤其以清丽婉约著称。他的词多描写山水风物及人情世态,情感细腻,常融入个人的情感体验。
创作背景:
《雨中花令·别意》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交织的时代。诗中通过自然景象与人情感相结合,表达了对离别的哀伤与无奈,体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悟。
诗歌鉴赏:
《雨中花令·别意》是一首典型的清代词作,叶恭绰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离别时的愁苦与思念。诗的开头以“水光蘋叶横塘路”引入,水的光影和浮萍的意象勾勒出一幅清新而又萧瑟的画面,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愁。接着提到三十六只鸳鸯,象征着美好的爱情,但在离别的时刻,却显得格外悲伤。
“谁知风笛离亭暮”一句,点明了离别的主题,风笛的声响如同催命的钟声,令人心生惆怅。最后的“别绪千山,无情一叶,吹送江南去”则是全诗的情感高潮,千山万水的距离与无情的一片落叶形成鲜明对比,深刻体现了离愁的无奈与苍凉。这种情感的递进,展现了诗人对人世间无常的深刻思考,令人感慨不已。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水光蘋叶横塘路:水面闪烁的光辉与浮萍交错,描绘出塘边的美丽景象。
- 有卅六鸳鸯同住:暗示爱情的美好和温馨,但也埋下了离别的隐忧。
- 双桨鸥波,二分螺月:描绘了船行中的宁静与美好,映照了月光和波浪的柔和。
- 多少消魂据:表达因离别而感到的忧伤与迷惘。
- 谁知风笛离亭暮:引入离别的时刻,风笛声响起,催生离愁。
- 空回首画篷低诉:表达对过往的追忆与难以释怀的情感。
- 别绪千山,无情一叶:对离别的无奈与感慨,千山万水的距离让人心生惆怅。
- 吹送江南去:将离愁寄托在随风而去的落叶上,象征着思念的方向。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二分螺月”比喻柔和的月光,形象生动。
- 拟人:如“吹送江南去”,赋予自然现象以情感,增强了诗句的情感色彩。
- 对仗:如“千山”与“一叶”,形成音韵的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离别情感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望与对离别的无奈,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水光:象征着生命的流动与变幻。
- 鸳鸯:象征着爱情的美好。
- 双桨:代表着亲密与合作。
- 风笛:象征着离愁与哀伤。
- 江南:寄托思念与美好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水光蘋叶”中的“水光”指什么?
- A. 水的形状
- B. 水面闪烁的光影
- C. 水的颜色
-
“卅六鸳鸯”中的卅六指的是多少?
- A. 36
- B. 30
- C. 60
-
全诗的主题主要围绕哪个情感?
- A. 喜悦
- B. 离愁
- C. 友谊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
-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诗词对比:
- 《江城子·密州出猎》与《雨中花令·别意》均表现了对自然的描绘与情感的寄托,前者表现的是豪情壮志,后者则是细腻的离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参考资料:
- 《清代词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入门》
- 《叶恭绰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