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其十一 雨夜》
时间: 2025-01-27 03:48:3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虞美人 其十一 雨夜
作者: 樊增祥 〔清代〕
头更五打寒鼍鼓。
惯听秋床雨。
绣檀回枕笛楼西。
警梦白纱窗报一声鸡。
书檠夜照飞萤冷。
暗月苏荷粉。
曲屏香炷烬麸金。
遍熨锦花团凤小红衾。
白话文翻译:
雨夜里,我已经听惯了头更的寒鼍击鼓声。
习惯了在秋床上聆听雨声。
绣檀木的枕头旁,笛声从楼西传来。
白纱窗前,鸡鸣声把梦惊醒。
书桌上夜灯下,飞萤在冷夜中闪烁。
暗淡的月光照在苏荷的粉色花瓣上。
曲屏上香烛的烟雾弥漫,似乎在烘托着金色的烬火。
满床都是熨烫好的锦花团,盖着凤纹的小红被。
注释:
字词注释:
- 寒鼍鼓: 指寒蛙的叫声,形容夜晚的寒冷和孤寂。
- 绣檀: 一种雕刻精美的檀木,常用作卧具的材料。
- 警梦: 启醒梦境的意思。
- 书檠: 指书桌。
- 飞萤: 指萤火虫,象征夜晚的静谧与幽美。
- 苏荷: 一种花,形象柔美。
- 香炷: 香烛,香味袅袅升起。
- 麸金: 麸皮色,形容烬火的颜色。
- 锦花团: 精美的锦缎花纹。
- 凤小红衾: 凤纹的小红被,强调华美和温馨。
典故解析:
本诗并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其意象和情感表达反映了清代文人对生活细节的关注,以及对宁静夜晚的独特感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樊增祥(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以婉约细腻的风格著称。他的诗常常描绘日常生活中的细腻情感和自然景象,尤以夜雨、秋景见长。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一个雨夜,反映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雨夜的意境为诗歌增添了几分情愫,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慨。
诗歌鉴赏:
《虞美人 其十一 雨夜》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雨夜的宁静与诗人内心的感受。首联以“头更五打寒鼍鼓”开篇,营造出一种寒冷和孤寂的氛围。在这样的夜晚,诗人习惯了秋床上的雨声,显示出一种对生活细节的敏感与体悟。接下来的意象,如绣檀枕边的笛声、惊梦的鸡鸣,交织出一种静谧与动感的对比,让人感受到夜的深邃与生活的朴素。
中间的“书檠夜照飞萤冷”,以飞萤的闪烁映衬夜的静谧,增添了诗的梦幻色彩。“暗月苏荷粉”则通过月光与花瓣的映衬,描绘出雨夜的温柔与细腻。最后以“遍熨锦花团凤小红衾”收尾,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美好的向往与珍视,整个诗歌在细腻的描写中流露出深厚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头更五打寒鼍鼓”:夜深时,寒蛙的叫声如鼓声般清晰,暗示夜的寒冷。
- “惯听秋床雨”:在秋夜的床上,诗人习惯聆听雨声,体现对生活的细腻感受。
- “绣檀回枕笛楼西”:细腻的描写,笛声从楼西传来,增添了夜的情调。
- “警梦白纱窗报一声鸡”:鸡鸣声打断了梦境,表现了一种生活的真实感。
- “书檠夜照飞萤冷”:书桌上的灯光映照着飞萤,增添了夜的静谧。
- “暗月苏荷粉”:暗月光照在花瓣上,营造出温柔的夜景。
- “曲屏香炷烬麸金”:香烛的烟雾与烬火交织,增添了夜的神秘感。
- “遍熨锦花团凤小红衾”:最后描写温暖的被褥,体现出诗人对生活细节的珍视。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寒鼍鼓”,以鼓声比喻蛙声,增强了氛围感。
- 拟人:如“警梦”,将梦境拟人化,增加情感的真实感。
- 对仗:全诗的结构工整,形成了和谐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雨夜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珍惜,体现了对宁静夜晚的向往与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雨:象征情感的细腻与柔和。
- 鸡鸣:象征打破宁静与生活的真实。
- 飞萤:象征夜的幽美和静谧。
- 香炷:象征生活的温馨与细腻。
- 锦花:象征生活的华美与丰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寒鼍鼓”指的是什么?
A. 鸡鸣声
B. 蛙声
C. 风声 -
“绣檀回枕笛楼西”中,“笛楼西”指的是什么?
A. 楼上的笛声
B. 笛子在楼西的声音
C. 楼西的景色 -
诗中提到的“飞萤”象征什么?
A. 灯光
B. 夜的静谧
C. 生活的喧嚣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描绘细腻情感的作品。
- 纳兰性德的《木兰花·拟古决绝词》:表达对生活的感慨与对时间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比较樊增祥与李清照在描绘夜雨中的不同情感表达,樊增祥的细腻与李清照的忧伤形成鲜明对比,展示了不同诗人对相似主题的独特理解。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词人诗集》
- 《古诗鉴赏辞典》
- 《李清照与她的时代》
- 《诗词的美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