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丁亥送方子南出蜀)》
时间: 2024-09-19 22:14:3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水调歌头(丁亥送方子南出蜀)
作者:李曾伯 〔宋代〕
行客送行客,况又值新秋。
莼乡此去万里,先我上扁舟。
三载乌奴聚首,异县乡情对语,
乘月几登楼。
去去远蜀口,日日望吴头。
丹青手,描不就,此离愁。
半生萍梗江汉,别恨最绸缪。
远水长空一色,风顺波平如掌,
雁序际天游。
故旧有相问,犹滞剑南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送别朋友的情景,正值秋天,作者心中充满了离愁别绪。即将远行的朋友将要离开故乡,前往万里之外的蜀地;回忆起三年来的相聚,好友之间的乡音仍在耳旁回响。每当夜晚,月光照耀下,作者常常登楼远望,心中思念着远方。离开家乡的路途遥远,日复一日,目光总是投向吴地。即使用丹青描绘,也无法表达内心的离愁。半生漂泊在江汉,离别之恨更是绵绵无尽。远处的水天一色,风平浪静,孤雁在空中飞过,仿佛在游历天际。旧友之间也有问候,但他却依旧滞留在剑南州,心中难以释怀。
注释
- 莼乡:指的是莼菜的故乡,古代多用莼菜作为食物,象征着乡愁。
- 扁舟:指小船,古时常用来形容水上交通工具。
- 乌奴:指作者的好友,可能是作者用来称呼朋友的昵称。
- 丹青:指绘画,古代用于形容艺术创作的工具与技艺。
典故解析
- 剑南州:历史上指的是今四川一带,因其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常被诗人寄托思乡之情。
- 雁序:古人常以大雁为送别的象征,代表着离别与归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曾伯,字彦迪,号竹溪,宋代词人,以词风婉约著称,作品多描绘生活情感,尤其擅长表达离愁别绪。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丁亥年间,正值秋季,作者为送别好友方子南出蜀而作,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不舍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水调歌头》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秋季送别时的浓厚情感。开篇以“行客送行客”引入,流露出万分不舍的情感。作者不仅仅在送别一个朋友,更是对自己身处异乡的孤独感进行深刻的反思。通过“莼乡此去万里”的描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未来旅途的渺茫感。与此同时,三载的相聚使得离别愈发沉重,作者以“乘月几登楼”展现了每个夜晚的思念之情。接着,诗中提到的“丹青手,描不就,此离愁”则进一步强调了无法用艺术表达内心的复杂情感,表现出一种无奈与悲伤。最后,诗人在写到“故旧有相问,犹滞剑南州”时,更加突出了对友情的珍视与对过往的留恋,体现了人情的复杂与深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行客送行客”:描绘送别的场景,表达一种相互之间的情感交集。
- “莼乡此去万里”:故乡的思念无尽,远行的路途遥远。
- “三载乌奴聚首”:三年的相聚增进了友谊。
- “乘月几登楼”:借助夜晚的明月寄托思念。
- “去去远蜀口”:表达对未来旅途的无奈和渺茫。
- “丹青手,描不就,此离愁”:即使是艺术创作也无法表达离别之苦。
- “半生萍梗江汉”:生活漂泊不定,象征着心灵的漂流。
- “故旧有相问,犹滞剑南州”:旧友之间的问候,反映了对友情的珍惜。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丹青手”,将绘画比作表达情感的工具。
- 对仗:通过整齐的句式增强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离愁”展开,表现了友情的珍贵与对故乡的思念,展现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意象分析
- 莼乡:象征着故乡的思念和乡愁。
- 扁舟:代表着旅途与漂泊。
- 月亮:象征着思念与孤独的情感。
- 雁序:象征离别与归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莼乡”指的是什么地方?
- A. 水乡
- B. 故乡
- C. 荆州
-
“丹青手”在诗中用来比喻什么?
- A. 诗人的才华
- B. 画家的技艺
- C. 无法表达的离愁
-
诗中的“故旧有相问”反映了怎样的情感?
- A. 友谊的珍惜
- B. 对未来的期待
- C. 对过往的遗憾
答案:
- B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对离别的感伤,但更加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而李曾伯的《水调歌头》则更注重友情与离愁的交织,展现了更广泛的情感背景。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
- 《李曾伯研究资料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