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吴城望湖亭》
时间: 2025-01-26 07:32:2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登吴城望湖亭
作者: 高心夔 〔清代〕
晓涨浮空左蠡青,号风四荡旅魂醒。
中流石尽沈精卫,狂渚林隤断脊令。
盛宪忧伤年易蹙,韩娥漂泊曲难听。
面尘臆血谁湔拭,心堕苍茫况此亭。
白话文翻译:
晨曦中,湖水涨起,映出浮空的青色,四处回响着风声,旅人的魂魄在这声响中苏醒。
湖中石头尽处,精卫鸟也沉入水中,狂风中的小洲,树木倾斜,断了脊梁。
盛宪的忧伤在岁月中愈发紧缩,韩娥的漂泊之曲难以再听。
面上的尘埃和内心的血迹又有谁来清洗?我的心灵在这苍茫中沉溺,此亭又有什么意义呢?
注释:
- 晓涨: 晨时涨潮,指湖水在早晨涨起。
- 浮空: 指水面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浮动的样子。
- 左蠡: 左边的蠡(艄公船),这里指的是船。
- 精卫: 精卫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种鸟,传说它因悲恨而不停地衔木石填海。
- 盛宪: 指盛宪大夫,通常是指有名望或地位的人。
- 韩娥: 韩娥是古代传说中的女子,孤独漂泊,象征着离愁别绪。
- 堕苍茫: 指心灵沉入辽阔的迷茫之中。
- 亭: 指望湖亭,诗中意指诗人所处的环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心夔,清代诗人,生于文人气息浓厚的时代,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而闻名。其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的交融。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高心夔游览吴城的时刻,借景抒怀,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漂泊的感慨。
诗歌鉴赏:
《登吴城望湖亭》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苦短和内心孤独的思考。诗中“晓涨浮空左蠡青”开篇即描绘出湖面清晨的美丽景象,犹如一幅动人的画卷,吸引读者的目光。然而,随之而来的“号风四荡旅魂醒”则揭示了旅人的孤独与迷惘,仿佛在风声中,旅人感受到了一种无法摆脱的孤独感。
接着,诗人提到“中流石尽沈精卫”,用精卫鸟的传说象征对生命的无奈与抗争,表现出一种悲壮的情感。通过“盛宪忧伤年易蹙”与“韩娥漂泊曲难听”,诗人将自己的情感与历史人物的遭遇相联系,表达了对往事的惋惜与对未来的无奈。
最后,诗人发出“面尘臆血谁湔拭,心堕苍茫况此亭”的感慨,展现了深深的自我反思与内心的挣扎,令人感受到一种无处寄托的苍凉。
整首诗以清晨的湖景为引,深入探讨了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生命的思考,具有深厚的哲理与情感,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晓涨浮空左蠡青:清晨的湖水涨起,映出青色的船影,描绘了自然的静谧之美。
- 号风四荡旅魂醒:风声四处回荡,旅人的灵魂在这种声响中苏醒,暗含了旅途的孤独感。
- 中流石尽沈精卫:水中石头消失,象征着精卫鸟的沉没,寓意着对生命的无奈挣扎。
- 狂渚林隤断脊令:狂风中的小洲,倾斜的树木,表现出自然的狂暴与不安。
- 盛宪忧伤年易蹙:盛宪的忧伤在岁月中愈加明显,反映出历史的沧桑。
- 韩娥漂泊曲难听:韩娥的漂泊之曲难以再听,隐喻对过往的思念与惋惜。
- 面尘臆血谁湔拭:面上的尘埃和内心的血迹无人清洗,表现出深深的孤独感与失落感。
- 心堕苍茫况此亭:心灵沉入广阔的苍茫之中,此亭的存在显得毫无意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与人生境遇相联系,构成鲜明的对比。
- 拟人:通过“旅魂醒”等描写,使自然赋予了人的情感。
- 对仗:整首诗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和诗歌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湖景为背景,通过旅人的感受,展现了对生命无常的思考与对孤独的深刻体悟。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了内心的迷茫与对历史的反思,情感细腻而深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湖水:象征生命的流动与无常。
- 风声:暗示旅途的孤独与不安。
- 精卫:象征抗争与无奈。
- 韩娥:代表历史的悲剧与漂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精卫”象征着什么? A. 抗争与无奈
B. 自由与快乐
C. 财富与成功 -
“盛宪忧伤年易蹙”中“盛宪”指的是? A. 历史人物
B. 一种情感
C. 风景 -
此诗的主题主要反映了什么? A.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B. 对生命无常的思考
C. 对友情的珍惜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高心夔的《登吴城望湖亭》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均表现了对自然的感悟与内心的思考,但高心夔更侧重于孤独的情感,而王维则展现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两者在意象上有相似之处,但情感基调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选集》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
- 《高心夔生平与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