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 其三》

时间: 2025-01-11 23:47:46

何处郎官碧血封,金犀池上火云彤。

遥闻斩使非军志,岂忆修防有国容。

北鄙秦师骄郑贾,南征申伯痛周宗。

怀柔事事千宽政,恩泽千秋溢赐钟。

意思解释

汉家 其三

作者: 高心夔 〔清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何处郎官碧血封,金犀池上火云彤。
遥闻斩使非军志,岂忆修防有国容。
北鄙秦师骄郑贾,南征申伯痛周宗。
怀柔事事千宽政,恩泽千秋溢赐钟。

白话文翻译:

在哪里的郎官用碧血封印了自己的忠诚?金犀池上,火云如彤。
远远听闻斩首使者并非出于军事的志向,难道还记得修筑防线有国的容颜?
北方的秦军骄傲于郑国的商贾,南方征伐申伯使周朝痛苦。
怀柔的政策使万事宽容,恩泽千秋之下,赐予的钟声回响。

注释:

  • 郎官: 古代官职,指文官。
  • 碧血封: 比喻忠诚牺牲,鲜血染成碧色。
  • 金犀池: 指代美丽的池塘,象征繁华与富饶。
  • 斩使: 指斩首使者,通常与战争有关。
  • 秦师: 指秦国的军队。
  • 郑贾: 指郑国的商贾,象征商业繁荣。
  • 申伯: 指申国的伯爵,可能与周朝的战争有关。
  • 怀柔: 政策上采取宽容的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心夔,清代诗人,以其豪放的个性和深刻的历史见解著称。其作品常常反映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语言铿锵有力,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朝时期,正值国家动荡不安,诗人以对历史的反思与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为背景,抒发了对国家政治的关注以及人民的苦难。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注。诗中提到的“郎官”、“碧血”和“斩使”都暗示了忠诚与牺牲的主题,表现出诗人对先贤忠勇的景仰。诗的开头以“何处郎官碧血封”引人入胜,激发读者对士人忠诚的思考。

诗中通过对比北方秦军与南方征伐的场景,展现了战争对国家和人民的巨大影响,尤其是“痛周宗”一句,反映出对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同时,诗中“怀柔事事千宽政”一句,表现了政治上的宽容与施恩的重要性,传达出诗人对良好治理的期盼。

全诗在情感上极具张力,既有对历史的追思,也有对未来的期待,传达出一种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何处郎官碧血封: 询问那些忠诚的郎官们,他们的血在何处被封存,强调了忠诚的牺牲。
  2. 金犀池上火云彤: 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场景,金犀池上的火云象征着繁荣与希望。
  3. 遥闻斩使非军志: 听闻斩首使者的消息,令人思考出征的目的并非单纯的军事。
  4. 岂忆修防有国容: 反思国家的安危,修筑防线竟然能成为国家的象征。
  5. 北鄙秦师骄郑贾: 描绘了北方秦军的骄傲与南方商贾的繁荣。
  6. 南征申伯痛周宗: 提到南方征伐申国对周朝的影响,历史的沉重。
  7. 怀柔事事千宽政: 怀柔政策使得万事宽松,展现出治理的智慧。
  8. 恩泽千秋溢赐钟: 表达恩泽的延续,象征着历史的回响。

修辞手法:

  • 比喻: “碧血封”比喻忠诚的牺牲。
  • 对仗: 诗句中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 金犀池象征着繁荣的国家。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历史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与对美好治理的期盼,体现出对忠诚与牺牲的赞美,传达出深厚的家国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郎官: 忠诚与牺牲的象征。
  • 碧血: 忠诚与牺牲的直接体现。
  • 金犀池: 繁荣与希望的象征。
  • 斩使: 战争与牺牲的象征。
  • 恩泽: 统治者的宽容与施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碧血”在诗中象征什么? A. 财富
    B. 忠诚与牺牲
    C. 美丽
    D. 战争

  2. 诗中提到的“金犀池”象征着什么? A. 贫穷
    B. 希望与繁荣
    C. 战争
    D. 忠诚

  3.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战争的痛苦
    B. 家国情怀与政治关怀
    C. 个人的幸福
    D. 自然景色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同样反映出对忠诚与牺牲的赞美,表达对朋友的思念与对国家的忧虑。
  • 杜甫《春望》: 关注国家动荡与人民疾苦,情感基调类似,反映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