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扇四首 其三 团扇》

时间: 2025-01-27 04:09:19

谁人巧取天边样,赠我团圞月一规。

数队蝶衣春煖后,几家萤院夜凉时。

吴趋暮雨词翁画,溪苑秋风妃子诗。

可惜新奇争炫目,纷纷半付市儿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谁人巧取天边样,赠我团圞月一规。
数队蝶衣春煖后,几家萤院夜凉时。
吴趋暮雨词翁画,溪苑秋风妃子诗。
可惜新奇争炫目,纷纷半付市儿持。

白话文翻译

谁能巧妙地从天边取来样式,赠我这团圆的月亮扇子。
春暖之后,几对蝴蝶舞动,夜凉时,几家萤火虫在院子里飞舞。
吴地的词人画作在暮雨中,溪边的秋风带来妃子的诗篇。
可惜这些新奇的事物争相炫耀,纷纷被市井小儿所持有。

注释

  • 巧取:巧妙地获取。
  • 团圞:指圆形的,形容扇子的形状。
  • 月一规:月亮的形状,象征圆满。
  • 蝶衣:蝴蝶的翅膀,形容轻盈美丽。
  • 萤院:指萤火虫在院子里飞舞的情景。
  • 吴趋:指吴地的风雅文化。
  • 词翁:指词人,古代多用以称呼擅长作词的人。
  • 妃子诗:描绘妃子之美的诗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荣汝楫,清代诗人,生于清朝中期,作品多涉及自然景物和人情风俗,风格清新脱俗,擅长描绘细腻的情感与景象。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清代,正值文人雅士对扇子这一日常用品的艺术化追求。诗人通过扇子,寄寓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欣赏,同时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物质与精神双重追求的态度。

诗歌鉴赏

《咏扇四首 其三 团扇》通过对团扇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与人文雅趣的追求。开篇以“谁人巧取天边样”引入,既表现了扇子的珍贵,也暗示了其获得的艰难。扇子在古代不仅是实用物品,更是文人雅士展示风雅的重要载体。接着,诗人描绘了春天的蝴蝶和夜晚的萤火虫,展现出春暖花开的生机与夜晚的宁静,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

“吴趋暮雨”一句,点出诗人的地域背景,吴地自古以风雅著称,诗人在此背景下,引用“词翁画”和“妃子诗”,不仅展示出文人对艺术的追求,更体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推崇。最后,诗人在“可惜新奇争炫目”中,表达了对时尚追求的感慨,认为这些新奇的事物在市场的纷扰中失去了本真,反映出对物质世界的冷思考。

整首诗通过扇子这一物件,折射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观察与思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谁人巧取天边样”意指扇子得来不易,强调其珍贵性。
    • “赠我团圞月一规”则暗示扇子的圆形如同月亮,象征美好和团圆。
    • “数队蝶衣春煖后”描绘春天的景象,传达出生命的活力。
    • “几家萤院夜凉时”则营造出夜晚的宁静气氛,增强了自然的美感。
    • “吴趋暮雨词翁画”体现了地域文化的特色,增强了艺术的厚重感。
    • “溪苑秋风妃子诗”继续深化了秋天的意境,诗歌中透露出浓厚的抒情氛围。
    • “可惜新奇争炫目”表现了对物质文化的反思,传递出一种失落感。
  • 修辞手法

    • 比喻:“团圞月”比喻扇子的圆形,赋予其情感色彩。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层次分明,形成了和谐的对仗。
    • 意象:扇子、蝴蝶、萤火虫等意象交融,形成了丰富的画面感。
  •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对团扇的描绘,传达了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人文艺术的追求,同时反映出对物质追求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意象分析

  • 团扇:象征着美好、团圆与温馨,承载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 蝴蝶:代表着春天的生机与变化,也象征着青春的美好。
  • 萤火虫:象征夜晚的宁静与浪漫,增添了诗歌的诗意。
  • 吴地文化: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体现了诗人对传统的尊重与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团圞月”指的是什么?

    • A. 圆形的扇子
    • B. 月亮
    • C. 圆形的饼
    • D. 圆形的镜子
  2. 诗人通过哪种意象来表现春天的生机?

    • A. 萤火虫
    • B. 蝴蝶
    • C. 秋风
    • D. 暮雨
  3. 诗句“可惜新奇争炫目”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对新事物的热爱
    • B. 对物质追求的失落感
    • C. 对自然的向往
    • D. 对文化的怀念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咏扇四首 其一 扇子》:同一系列作品,结合对扇子的不同描写。
  • 《蝶恋花·春景》:描写春天美景的词作,风格相似。

诗词对比

  • 比较《咏扇》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生活的美好,但前者更侧重于物品本身的艺术性,而后者则更多地注重情感的表达。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风雅颂:古诗词的美学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