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僧游缙云
作者: 朱庆馀 〔唐代〕
但望青山去,何山不是缘。
寺幽堪讲律,月冷称当禅。
水落无风夜,猿吟欲雨天。
寻师若有路,终作缓归年。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只要远望那青山去,哪一座山不是情缘所在。
寺庙幽静适合讲解佛法,月光冷清正适合修禅。
水面平静的夜晚,猿猱在吟唱似乎要下雨。
若是寻访师父有路,最终也会慢慢回归。
注释:
字词注释:
- 但: 只,唯有。
- 缘: 这里指情缘,感情的联系。
- 寺幽: 寺庙幽静。
- 讲律: 讲解佛教戒律。
- 月冷: 月光冷清,形容环境的宁静。
- 称: 适合,恰当。
- 无风夜: 夜晚没有风,形容宁静的环境。
- 猿吟: 猿猴的歌唱,常用来形容自然环境的声音。
- 寻师: 寻找师父。
- 缓归年: 慢慢地回到故乡或归家。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猿吟”,在古代诗词中常常用来象征孤独和思乡之情,猿声凄厉,常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庆馀,唐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记载。他的诗作多以山水、佛教题材为主,风格清新脱俗,表达对自然和佛法的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送别僧人前往缙云山,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祝福以及对佛教生活的向往。缙云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色与佛教情怀传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送僧游缙云》以其清新自然的意象和深远的哲理引人入胜。全诗以青山、寺庙、月光、猿鸣等自然景象为背景,展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首联“但望青山去,何山不是缘”,不仅表达了对山的眷恋,也隐喻了人与自然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接着,诗人描绘了寺庙的幽静和适合讲解佛法的环境,表现出对佛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第三联“水落无风夜,猿吟欲雨天”则通过静谧的夜晚与猿声,营造出一种孤独而又充满哲思的氛围,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索。而最后一句“寻师若有路,终作缓归年”则表现出诗人对人生道路的思索和对归家的渴望,传达出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整首诗情感丰富,意境深远,通过自然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佛教哲理的思考,给人以启迪。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但望青山去: 表达远望青山的情感,暗示对自然的向往。
- 何山不是缘: 强调人与山的情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 寺幽堪讲律: 说明寺庙的环境适合讲解佛法,体现出对宗教的尊重。
- 月冷称当禅: 月光冷清,适合修禅,进一步突出环境的宁静。
- 水落无风夜: 描绘夜晚的宁静,增加诗的意境。
- 猿吟欲雨天: 猿声似乎预示着要下雨,给人以自然的感觉。
- 寻师若有路: 寻找师父的路在心中,表现出对佛教的追求。
- 终作缓归年: 归家的路途是漫长的,体现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 通过“青山”比喻内心的向往与情感。
- 拟人: “猿吟欲雨天”赋予猿以人的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 诗中对仗工整,增强了音乐感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人与自然、人与佛教之间的深厚联系,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归家的渴望,情感基调宁静而深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山: 代表自然与情感的寄托。
- 寺庙: 象征宗教与内心的宁静。
- 月光: 代表冷静与思索。
- 猿鸣: 象征孤独与思乡之情。
- 水面: 反映环境的宁静与内心的平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青山”象征什么? a) 友情
b) 自然与情感的联系
c) 离别 -
“水落无风夜”表达了怎样的意境?
a) 喧闹
b) 宁静
c) 动荡 -
诗人对归家的态度是怎样的?
a) 渴望
b) 无所谓
c) 恐惧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 李白
- 《静夜思》- 李白
诗词对比:
- 比较朱庆馀的《送僧游缙云》和王维的《鹿柴》,两者均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内心的思索,但朱庆馀更侧重于佛教情怀,王维则更多地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探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