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役》

时间: 2025-01-10 22:31:38

行役何仓皇,登涉念徒御。

白日息虞渊,行子在中路。

杪秋多悲风,摇落不可顾。

我非草与本,胡为被霜露。

不辞霜露侵,但恐岁云暮。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行役何仓皇,登涉念徒御。
白日息虞渊,行子在中路。
杪秋多悲风,摇落不可顾。
我非草与本,胡为被霜露。
不辞霜露侵,但恐岁云暮。

白话文翻译:

出征行役何其匆忙,登高涉水惦念着空虚的随行。
白天的阳光照在深渊之上,行者却在途中徘徊。
深秋天多悲风,树叶摇落我不再顾盼。
我不是草木之人,何必忍受霜露侵袭。
虽然不怕霜露的侵扰,但唯恐岁月即将结束。

注释:

  • 行役:出征或奔波的意思。
  • 仓皇:形容匆忙、慌乱的样子。
  • 徒御:徒步行走,空虚的随行。
  • 虞渊:传说中深渊的名字,象征危险或困境。
  • 杪秋:深秋时节。
  • 摇落:摇动和落下,指秋风吹落树叶。
  • 草与本:草木的本性,这里用来比喻自己。
  • 霜露:秋冬时节的霜和露,象征严寒和艰苦。
  • 岁云暮:光阴将尽,暗示生命的流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乔世宁(约1540-?),明代诗人,生于江苏,工诗文,尤以古诗见长。他的诗作多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对时局的忧虑,风格沉郁而清新。

创作背景:

《行役》写于明代社会动荡时期,战争频繁,诗人可能身处征役之中,表现出对行役生活的无奈与伤感,反映了士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与个人命运的思考。

诗歌鉴赏:

《行役》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征役生活的深切感受。开篇的“行役何仓皇”便将读者带入一种匆忙且不安的氛围,描绘出征途中行者的无奈和焦虑。诗中的“白日息虞渊”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情绪,白天的光明仿佛与即将到来的黑暗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未来的艰辛与不确定。

在“杪秋多悲风”中,诗人通过秋风的悲凉来表明自己内心的孤寂与无助,深秋本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但在诗人眼中却充满了凋零的哀伤。接着,诗人自问“我非草与本”,表达了对自身处境的不满与反思,感到自己的价值和存在的无奈。

最后两句“我非草与本,不辞霜露侵,但恐岁云暮”则是全诗的高潮,诗人不仅不畏惧外在的艰难,更深切地担忧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有限,反映出一种对生存意义的追问与对未来的迷茫。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行役何仓皇:表现了征行的匆忙和心中不安。
  • 登涉念徒御:在艰难跋涉中,心中念念不忘那虚无的随行。
  • 白日息虞渊:白天的阳光照耀着深渊,暗示危险的存在。
  • 行子在中路:行者在途中,象征着迷茫和犹豫。
  • 杪秋多悲风:深秋的悲风吹袭,令人感到孤独。
  • 摇落不可顾:树叶随风摇落,诗人对此无暇顾及,暗示对生命的无奈。
  • 我非草与本:强调自己的独特性,不愿被自然所左右。
  • 胡为被霜露:质疑自己为何要受这些自然的侵扰。
  • 不辞霜露侵:虽然不怕霜露的磨难。
  • 但恐岁云暮:却唯恐光阴如云般逝去,感慨年华易逝。

修辞手法:

  • 拟人:将自然现象(如“悲风”、“摇落”)赋予感情,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如“白日息虞渊,行子在中路”,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比喻:将自己比喻为草木,深刻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与自我认知。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现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与对征役生活的悲观,体现了深邃的哲思与对人生价值的反思,情感基调沉重却又真切。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行役:象征着奔波与劳苦。
  • 霜露:象征艰辛与挑战。
  • 秋风:象征着生命的凋零与无常。
  • 白日:象征着光明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杪秋”指的是哪个季节?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2. “我非草与本”中“草与本”指的是什么?

    • A. 自然界的植物
    • B. 诗人的同类
    • C. 生命的意义
    • D. 自身的命运
  3. 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喜悦
    • B. 悲伤
    • C. 愤怒
    • D. 无聊

答案:

  1. C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比较《行役》与李白的《庐山谣》,两者都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但李白更显豪放,乔世宁则更显沉思与忧虑。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乔世宁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