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吴参戎四首 其四》

时间: 2025-01-26 02:52:03

岭海吾行远,风尘道未休。

疮痍方日甚,武略更谁优。

慷慨捐躯志,从容应敌谋。

去将铜柱洗,来伴赤松游。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岭海吾行远,风尘道未休。
疮痍方日甚,武略更谁优。
慷慨捐躯志,从容应敌谋。
去将铜柱洗,来伴赤松游。

白话文翻译

我在岭南和海边的行程遥远,
风尘仆仆的旅途依然没有停歇。
伤痕和病痛正日益加重,
在武艺和谋略上,又有谁能胜过我呢?
我慷慨激昂地志愿捐躯,
从容不迫地应对敌人的谋划。
出发时去洗净铜柱,
回来时与赤松一起游玩。

注释

  • 岭海:指岭南和海边地区。
  • 行远:行动遥远,旅途漫长。
  • 疮痍:伤痕和病痛。
  • 武略:军事才能和策略。
  • 慷慨捐躯志:慷慨地愿意为国捐躯的志向。
  • 铜柱:可能指某种象征,或特定的器物。
  • 赤松:指赤松树,象征生机与长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孙承恩,明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知,主要以诗词见长。他的作品多反映当时的政治、军事和个人理想。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明代,正值国家动荡不安之时,诗人可能因战事或个人经历,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关切和自身的志向。

诗歌鉴赏

《赠吴参戎四首 其四》呈现了诗人对国家、战斗和个人理想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以“岭海吾行远”引入,表现出诗人长途跋涉的辛劳与坚持。接着通过“风尘道未休”表达了他仍在为国家奔波的决心和劳累。诗中的“疮痍方日甚”则揭示了战斗带来的伤痛,突显了战士的艰辛与牺牲。

“武略更谁优”这一句,诗人自信地询问在军事才能和谋略上,谁能超越自己,显示出他对自身能力的自信和对敌人的挑战。接下来的“慷慨捐躯志”更是明确了他为国捐躯的决心,体现了诗人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最后两句“去将铜柱洗,来伴赤松游”则表达了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尽管身处战斗之中,仍然渴望着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冲突。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反差,深刻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坚定与柔软,显示出他在战斗与休闲之间的思考与抉择,富有哲理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岭海吾行远:诗人自述远行于岭南和海边,暗示着旅途的艰辛。
  • 风尘道未休:表达了他在征途上仍未停止的奋斗精神。
  • 疮痍方日甚:伤痛和病症日益严重,体现了战斗的残酷。
  • 武略更谁优:自问在军事才能上还有谁能胜过自己,彰显自信。
  • 慷慨捐躯志:表明为国捐躯的壮志,充满英雄气概。
  • 从容应敌谋:面对敌人的计策,表现出冷静应对的态度。
  • 去将铜柱洗:出发前的准备,象征着清洗内心的杂念。
  • 来伴赤松游:归来后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体现渴望自由的心态。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行远”与“未休”、 “捐躯”与“应敌”,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 反问:通过“更谁优”来加强自我肯定的情感。
  • 象征:铜柱与赤松分别象征着责任与自由,形成鲜明对比。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责任感与个人理想的追求,展现出一种爱国情怀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岭海:象征遥远的旅程与艰难的环境。
  • 疮痍:代表战斗的痛苦与牺牲。
  • 铜柱:可能象征着责任和使命。
  • 赤松:象征自然的宁静与自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疮痍”主要指什么? A. 战斗的荣誉
    B. 伤痕与病痛
    C. 自然的美丽
    D. 生活的乐趣

  2. 诗人的“慷慨捐躯志”主要表现了什么情感? A. 忧伤
    B. 自信
    C. 无奈
    D. 爱国

答案

  1. B
  2.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津》:同样表现了诗人的思考与感慨。
  • 《出塞》:通过边塞的描写表达爱国情怀。

诗词对比

  • 比较孙承恩的《赠吴参戎四首》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前者更侧重于个人的情感与责任,后者则倾向于壮阔的自然与历史感。两者在情感基调上虽有不同,但都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和个人理想的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孙承恩诗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