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莫高窟》
时间: 2025-01-11 10:06:59意思解释
过莫高窟
作者: 吴金水 〔当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风送莫高秋,晴空净似洗。
游客八方来,络绎三五里。
岂独为休闲,言观壁画史。
深窟锁霞烟,飞天态旖旎。
莲花粲然开,千年尚如绮。
佛陀坐庄严,弟子敬以礼。
我非解佛人,台前亦徙倚。
更佩古人心,韧似滴石水。
凿山成蜂巢,崚嶒势未已。
佛像多凋残,古人俱往矣。
天地自悠悠,谁能识其理。
但识此山岩,原是汪洋底。
白话文翻译
风轻轻吹过莫高窟,秋天的晴空像经过清洗一样明净。前来游览的游客来自四面八方,络绎不绝,走了三五里路。这里不仅仅是休闲的地方,更是观赏壁画和了解历史的好去处。深邃的洞窟锁住了霞光烟雾,飞天的画面曲线优美。莲花绚丽地绽放,千年之后依然如同绮丽的景象。佛陀坐姿庄严,弟子们恭敬地向他致礼。我虽不是精通佛理的人,但也在台前倚靠着。更让我佩服的是古人的心志,坚韧得像滴水穿石。山被凿成了蜂巢,崚嶒的景象依旧未变。佛像大多已经残缺,古人也已逝去。天地间悠然自得,谁能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但我知道,这片山岩,曾是汪洋大海的底部。
注释
- 莫高窟: 位于甘肃敦煌,是著名的佛教艺术遗址。
- 飞天: 指洞窟壁画中描绘的飞天神女,象征着吉祥和美好。
- 莲花: 在佛教中象征着圣洁和智慧。
- 滴石水: 形容古人坚韧不拔的精神。
- 蜂巢: 比喻洞窟的结构和工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金水,现代诗人,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文化理解而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融合个人情感与历史文化,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作者游览莫高窟期间,受其壮丽的佛教艺术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启发,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敬仰与思考。
诗歌鉴赏
《过莫高窟》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邃的思考,将莫高窟的壮美与历史的厚重结合在一起。开篇以“风送莫高秋,晴空净似洗”描绘出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圣的氛围。接着,诗人描绘了络绎不绝的游客,说明莫高窟不仅是游玩的场所,更是欣赏历史与文化的殿堂。
在诗的中段,诗人通过“莲花粲然开,千年尚如绮”表现出莫高窟壁画的永恒之美,佛陀的庄严与弟子的敬礼则让人感受到佛教文化的深邃与崇高。诗人自谦“我非解佛人”,表明自己对佛教的理解有限,并在此基础上更显对古人心志的尊重。
结尾部分,诗人反思历史的流逝和自然的悠然,表达了对时间和存在的哲学思考,留给读者深刻的启示。整首诗在描绘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同时,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历史与文化的深刻洞察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风送莫高秋: 描绘秋天时节的清新气息。
- 晴空净似洗: 天空明亮,给人清新和宁静的感觉。
- 游客八方来: 游客来自四面八方,热闹景象。
- 络绎三五里: 游客的流动形成了一种美丽的画面。
- 岂独为休闲: 游览的意义不仅仅是消遣。
- 言观壁画史: 提到壁画的历史,强调文化价值。
- 深窟锁霞烟: 描绘洞窟内部的神秘与美丽。
- 飞天态旖旎: 描绘飞天的姿态,形象生动。
- 莲花粲然开: 象征着纯洁与智慧的莲花盛开。
- 千年尚如绮: 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但美丽依旧。
- 佛陀坐庄严: 佛陀的形象庄重,令人敬仰。
- 弟子敬以礼: 弟子们的恭敬表现出对佛教的尊重。
- 我非解佛人: 自谦,不为精通佛教的人。
- 台前亦徙倚: 诗人也在此欣赏和思考。
- 更佩古人心: 佩服古人的坚韧与毅力。
- 韧似滴石水: 比喻古人的坚持不懈。
- 凿山成蜂巢: 描绘莫高窟的建筑工艺。
- 崚嶒势未已: 强调自然的雄伟与持久。
- 佛像多凋残: 反映历史的变迁与佛像的破损。
- 古人俱往矣: 古代的人物已经逝去。
- 天地自悠悠: 自然与时间的悠然流逝。
- 谁能识其理: 反问,表示对宇宙道理的无知。
- 但识此山岩: 诗人只了解眼前的山岩。
- 原是汪洋底: 追溯历史的根源,曾是海底。
修辞手法:
- 比喻: 将古代的心志比作滴水穿石,形象生动。
- 拟人: “深窟锁霞烟”赋予了自然景象以情感。
- 对仗: 诗中多处出现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莫高窟的美丽与历史,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敬仰和对时间流逝的深刻思考,体现出诗人对生命和文化传承的关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莫高窟: 代表文化与历史的交融。
- 飞天: 象征着美好与自由。
- 莲花: 代表佛教的智慧与纯洁。
- 佛陀: 体现出庄重与神圣。
- 山岩: 反映自然的永恒与历史的深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 莫高窟主要以什么著称?
- A. 自然风光
- B. 佛教艺术
- C. 现代建筑
- D. 传统文化
-
填空题: 诗中提到的“飞天”是指____。
-
判断题: 诗人自认为是精通佛教的专家。(对/错)
答案:
- B
- 佛教神女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庐山谣》相比,吴金水的《过莫高窟》更注重文化的厚重与历史的沉思,而李白则更倾向于表现自然的壮丽与个人的情感。两者都展现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但着眼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现代诗人吴金水研究》
- 《莫高窟艺术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