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连环三首 其二》
时间: 2025-01-11 11:19:0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乍停吴榜,指灵山深处,待携筇杖。吹几阵料峭东风,唤得得青驴,绕过林莽。一半斜阳,蚤已挂古藤萝上。更松声竹影,引入霞心,佳景难状。莫说图景惝恍。想当年僧绍,始穷幽赏。羡煞渺渺禅栖,隔世界由旬,尽刬烦障。惭愧尘容,且暂领烟云供养。约他年,结茅行药,采芝拾橡。
白话文翻译:
刚刚停下船,指向灵山的深处,等着拿起拐杖。吹来几阵微凉的东风,唤来那只青色的驴子,绕过林间茂密的草木。半边斜阳,已经挂在古老的藤萝上。更有松树的声音,竹子的影子,引我进入霞光之中,绝美的景色难以形容。别说画面是模糊的。想当年僧人绍,曾经在这里探索幽静的赏景。真是让人羡慕,那渺小的禅居,隔着世界的轮回,完全抹去了烦恼与障碍。感到羞愧于世俗的容貌,暂且接受这烟云的供养。约定明年,结草屋,采药,摘橡果。
注释:
- 吴榜:指的是一种船只,可能是指在吴地(今江苏一带)行驶的船。
- 灵山:指的是风景如画的山,可能是作者心中的理想之地。
- 筇杖:一种拐杖,古时常用作登山时的辅助工具。
- 料峭东风:形容春天初至,东风还带着寒意。
- 佳景难状:美好的景色难以用语言表达。
典故解析:
- 僧绍:指的是历史上著名的僧人,象征着对幽静生活的向往。此处借用以表达作者对当时禅宗清净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史承谦是清代的一位诗人,作品以抒情著称,常表达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向往。
- 创作背景:在清代,士人往往渴望逃离纷扰的世俗生活,追求一种隐逸的生活方式,此诗正是反映了这种心态。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传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开篇便以“乍停吴榜”引入,给人一种即将进入静谧山林的期待。诗中的描写生动而富有层次感,从“灵山深处”到“青驴绕过林莽”,展现出一幅动静结合的自然画卷。斜阳、古藤、松声、竹影等意象不仅描绘了环境的美丽,也传达了作者内心的宁静与安详。在提到僧绍时,作者似乎在自问,自己的生活是否能如僧人一般抛却世俗的烦恼,追求内心的平静与祥和。最终,诗人在羞愧与自省中,立下了约定,希望在未来继续追求那种隐逸的生活。整首诗既有对自然的细腻描写,也有对自我内心的深刻反思,富有哲理性。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乍停吴榜,指灵山深处”:初停船只,向往深山。
- “待携筇杖”:准备拐杖,象征出行的准备。
- “吹几阵料峭东风”:春风轻拂,带来清新的气息。
- “唤得得青驴,绕过林莽”:描绘乡间生活,青驴象征着自然与朴实。
- “一半斜阳,蚤已挂古藤萝上”:日落时分,古藤萝的悠然景象。
- “更松声竹影,引入霞心,佳景难状”:自然的声音与影子,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莫说图景惝恍”:不必说这画面是模糊的。
- “想当年僧绍,始穷幽赏”:回忆僧人的清静生活。
- “羡煞渺渺禅栖”:羡慕那种禅意的生活。
- “隔世界由旬,尽刬烦障”:与世隔绝,心灵得以解脱。
- “惭愧尘容,且暂领烟云供养”:对世俗的羞愧,接受自然的滋养。
- “约他年,结茅行药,采芝拾橡”:展望未来的隐逸生活。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相结合。
- 拟人: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强诗意。
- 对仗:如“松声竹影”,增强了音韵美。
-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烦恼的逃避,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内心的自省。
意象分析:
- 灵山:象征着理想的隐逸之地,寄托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青驴:代表着朴实的乡村生活。
- 斜阳与古藤萝:象征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美好。
- 烟云:象征着飘渺的理想与追求。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青驴”象征什么?
- A. 世俗生活
- B. 朴实自然
- C. 富贵荣华
- 诗中提到的“僧绍”代表什么?
- A. 隐逸生活
- B. 纷扰喧嚣
- C. 旅行冒险
- 诗中提到的“青驴”象征什么?
答案: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饮湖上初晴后雨》、《静夜思》等,均有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思考。
-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与史承谦的作品都描绘了隐逸的生活,但王维更侧重于自然的描写,而史承谦则更多地反映内心的自省与哲理。
参考资料:
- 参考书目:《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清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