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 其四 灯下美人》
时间: 2025-01-27 03:31:2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木兰花慢 其四 灯下美人
作者: 徐石麒 〔明代〕
有谁家榆火,分得到,小窗间。
敢银烛华筵,红篝鸳帐,曾炤新欢。
无情此时独坐,教荧荧一点慰春寒。
几度爆花眼困,再令挑草心悭。
有心人共此更阑。常为惜韶颜。
怕露湿光微,风摇焰闪,倦眼难看。
云屏向人有意,知今宵瘦影为谁单。
只待兰膏尽也,将人催上巫山。
白话文翻译
谁家点燃的榆木火,能照亮小窗间的角落?
敢在银烛华丽的筵席上,红篝帐内,曾经照亮过我的新欢。
无情的我此时独坐,只有那闪烁的烛光能稍稍慰藉这春寒。
几次因花开的美丽而感动,心中却又因挑剔而感到悔恨。
有心人共度这更深的夜晚,常常因为珍惜年轻的容颜。
害怕露水湿润微弱的光线,风中摇曳的烛焰让倦眼难以观赏。
那云屏似乎对我有意,今宵的瘦影究竟为谁而单?
只待兰膏用尽,将人催上巫山。
注释
- 榆火:指用榆树木材燃烧的火,形容火光。
- 银烛华筵:银色的蜡烛,华丽的宴席。
- 红篝:红色的篝火帐,象征温暖与亲密。
- 荧荧:形容烛光微弱而闪烁。
- 挑草心悭:挑剔,心中不满而悔恨的意思。
- 韶颜:指年轻美丽的容颜。
- 兰膏:兰花的香膏,象征着美好的事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石麒,明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风格著称,擅长抒情诗和词。其作品多反映个人的情感体验,常通过自然景物来寄托情思。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明代,正值文人雅士常聚集于灯下吟诗作对的时节。诗中表现了诗人在独坐时的孤寂与思念,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惋惜。
诗歌鉴赏
《木兰花慢 其四 灯下美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意象,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渴望。诗开篇用榆火、小窗、银烛描绘出一个温馨而又略显孤独的场景,瞬间引人入胜。随着诗句的深入,孤独感愈发突出,虽有烛光相伴,但内心的空虚却愈加明显。
作者通过烛光的微弱和花开的美丽,传达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状的无奈。尤其是“几度爆花眼困”一句,生动地描绘出因思念而感动、因挑剔而悔恨的复杂情感,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让人感受到诗人的细腻与深刻。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惋惜跃然纸上,尤其是“常为惜韶颜”,流露出对年轻美貌的无奈感叹。最后一句“只待兰膏尽也,将人催上巫山”,更是将思念与渴望推向高潮,巫山象征着理想的归宿与爱情的憧憬。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意象丰富,既有对美好事物的留恋,也有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有谁家榆火,分得到,小窗间。:问谁家的火光能照进我的窗内,表现出一种渴望与孤独。
- 敢银烛华筵,红篝鸳帐,曾炤新欢。:描绘了曾经的美好时光与欢愉,形成强烈的对比。
- 无情此时独坐,教荧荧一点慰春寒。:突出独坐的孤寂,烛光的微弱只能稍稍安慰冷清的春夜。
- 几度爆花眼困,再令挑草心悭。:因花的美丽而感动,内心却因挑剔而后悔。
- 有心人共此更阑。常为惜韶颜。:有心人共度良宵,却常常因珍惜美貌而感到惋惜。
- 怕露湿光微,风摇焰闪,倦眼难看。:对微弱光线的惧怕,形象化了内心的疲惫与无奈。
- 云屏向人有意,知今宵瘦影为谁单。:云屏似乎对我有意,反映出对情感的期待与渴望。
- 只待兰膏尽也,将人催上巫山。:兰膏用尽,象征着对理想爱情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烛光比作春寒中的慰藉,形象生动。
- 拟人:云屏向人有意,赋予自然景物以情感。
- 对仗:如“银烛华筵,红篝鸳帐”,工整而富有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孤独的感慨,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对爱情的渴望,具有深刻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榆火:象征温暖与亲情。
- 银烛:象征华丽与奢华的瞬间。
- 红篝:代表温馨与浪漫的氛围。
- 兰膏:象征美好事物的短暂与珍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榆火”象征什么?
- A. 温暖
- B. 孤独
- C. 记忆
- D. 梦想
-
诗人独坐时,烛光的作用是什么?
- A. 引导
- B. 安慰
- C. 照亮
- D. 休息
-
“只待兰膏尽也,将人催上巫山”中,巫山象征什么?
- A. 理想
- B. 现实
- C. 记忆
- D. 过去
答案
- A. 温暖
- B. 安慰
- A. 理想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红楼梦》中的诗词
- 李清照的《如梦令》
诗词对比
- 徐石麒 vs. 李清照:两位诗人在情感表达上均细腻入微,但徐石麒的孤独感更为深刻,而李清照则更注重对爱情的缠绵悱恻的描写。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
- 《徐石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