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 壬寅中秋》
时间: 2025-01-26 23:02:0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木兰花慢 壬寅中秋
邓桐芬
甚多情皓月,长只在,别离看。
记香雾云鬓,清辉玉臂,曾倚高寒。
栏杆夜深露冷,枉沉吟千里共婵娟。
懊恼西窗蜡泪,低徊锦瑟朱弦。
尊前率意理孤欢,强醉话团圆。
奈何风雨消磨,韶光憔悴,哀乐无端。
家山惯萦梦底,笑年年无计整归船。
客里秋风几日,吴中莼美鲈鲜。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表达了对于中秋夜明月的深情思念,情感复杂而深刻。词人站在栏杆前,回忆起往昔的美好时光,那时她曾倚靠在高处,感受清冷的月光洒在身上。然而,如今的她却因离别而感到孤寂,夜深露冷,内心的愁苦无法与人倾诉。她在西窗前流下蜡泪,低徊于琴瑟之间。尽管在酒杯前试图强颜欢笑,谈论团圆的美好,但无奈风雨带走了青春,留下的是无尽的哀愁。故乡的山水常常萦绕在梦中,但年年岁岁,却无计回归。如今在异乡,只能感叹秋风几日,吴中美味已然无缘享受。
注释:
- 皓月:明亮的月亮。
- 香雾云鬓:形容女子的发型如云雾般轻盈,带有香气。
- 清辉:指明月的光辉。
- 婵娟:指美丽的女子,常用来形容月亮。
- 低徊:徘徊、犹豫的意思。
- 锦瑟朱弦:比喻美好的音乐或生活的美好。
典故解析:
- 月亮:常被用作思念和离愁的象征,尤其是在中秋时节。
- 团圆:中秋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寄托着对家庭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邓桐芬(1879年-1939年),字子澄,号桐芬,近代女诗人,生于江苏,工诗词,尤擅长词。
创作背景:这首词写于壬寅年中秋,正值时局多变,诗人身在异乡,借助这一传统节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团圆的渴望。
诗歌鉴赏:
邓桐芬的《木兰花慢》是一首充满情感的作品,透过对皓月的描绘,词人表达了对于离别的深切思索和对团圆的渴望。开篇“甚多情皓月”,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情感丰富的场景。明亮的月光照耀下,既有美好的回忆,也有对现在孤独感的强烈对比。诗中多次提到“共婵娟”、“团圆”等意象,深刻地反映出中秋节的主题,然而随着情感的逐渐展开,词人又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现实中的孤独感结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令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惆怅。
整首词在情感的起伏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伤,尤其是“奈何风雨消磨,韶光憔悴”,诗人用风雨的消磨比喻时间的流逝,使得人对青春的无奈感到更加深刻。结尾提到“客里秋风几日”,将视野从个人感受扩展到对家乡的思念,表现出一种无奈与渴望交织的情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甚多情皓月,长只在,别离看。”:皓月如情,常在心头,然而却只能在离别时孤独欣赏。
- “记香雾云鬓,清辉玉臂,曾倚高寒。”:回忆起曾经的美好,香雾缭绕,月光照耀,依傍在高处的情景。
- “栏杆夜深露冷,枉沉吟千里共婵娟。”:夜深露重,诗人只能在栏杆前孤独吟咏,想着远方的月亮。
- “懊恼西窗蜡泪,低徊锦瑟朱弦。”:在西窗下流下蜡泪,徘徊于琴瑟之间,感叹人生的无奈。
- “尊前率意理孤欢,强醉话团圆。”:在酒桌前强作欢颜,谈论团圆的美好。
- “奈何风雨消磨,韶光憔悴,哀乐无端。”:时间如风雨般消逝,青春憔悴,哀乐交织。
- “家山惯萦梦底,笑年年无计整归船。”:故乡的山水常在梦中浮现,但年年却无计回归。
- “客里秋风几日,吴中莼美鲈鲜。”:在异乡的秋风中,感叹吴中的美食却无法享受。
-
修辞手法:词中运用了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情感的表达。比如“皓月”既象征美好,也暗含离别的愁苦。
意象分析:
- 皓月:象征思念与团圆,常用于中秋佳节。
- 云鬓:象征美好与青春的回忆。
- 露冷:象征孤独和清冷的夜晚。
- 团圆:寄托了对家庭和亲情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甚多情皓月”中“皓月”的意思是?
- A. 明亮的月亮
- B. 朦胧的月亮
- C. 阴暗的月亮
-
诗中的“奈何风雨消磨”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时间的无奈
- B. 对快乐的追求
- C. 对旅行的渴望
答案: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木兰花慢》均以月亮为主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前者更为直接,后者则融入了更多的个人情感与对人生的思考。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近现代诗词研究》
- 《邓桐芬诗词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