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胡戢七首 其一》

时间: 2025-01-11 16:57:55

达则经纶隐著书,昔人于此孰亲疏。

王通持底答杨素,汾曲先人有敝庐。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达则经纶隐著书,昔人于此孰亲疏。
王通持底答杨素,汾曲先人有敝庐。

白话文翻译:

如果能达到高位,便可以隐居著书立说;
在这方面,古人中谁与我亲近或疏远呢?
王通在底下回答杨素,
汾河边的曲子里,有先人的破庐。

注释:

  1. 达则:指达到理想的地位或成就。
  2. 经纶:治理国家、管理事务的才能。
  3. 隐著书:隐居后写作、著书。
  4. 昔人:古代的人。
  5. 王通:即王通(公元584年-648年),字子真,唐代学者,擅长《易》。
  6. 杨素:杨素是唐代名将,曾任宰相。
  7. 汾曲:指山西汾河流域的民歌。
  8. 敝庐:破旧的房屋,常指隐居的地方。

典故解析:

  • 王通与杨素:王通在历史上以其学问和见识著称,而杨素则是当时的军事和政治人物,此处通过对话反映了士人与权贵的关系。
  • 汾曲:汾河是中国著名的河流之一,流域文化丰富,民歌更是承载了地方的历史与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晁补之(1051年-1120年),字允和,号阮亭,宋代诗人,擅长诗词和散文。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风光与人生哲理,有较强的个性和鲜明的风格。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政治动荡与社会变革之际,诗人通过古人的故事反映自身的处境与对未来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古人和当代人的反思,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追求。开头的“达则经纶隐著书”暗示了诗人对成就的渴望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一种对理想生活的憧憬。而“昔人于此孰亲疏”则引导读者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成就与生存的选择中,古人的经历是否能给当代人以启示。

诗中提及王通和杨素的对话,暗示了知识与权力之间的微妙关系,王通的回答反映了知识的独立性与权力的局限性。而最后一句提到的“汾曲先人有敝庐”,不仅指向了古人的精神家园,同时也隐喻了诗人对自我身份的探索与对历史传承的关注。

诗词解析:

  1. 逐句解析

    • 达则经纶隐著书:若有所成就,则可以隐居并著书立说,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昔人于此孰亲疏:古人与我在此处的关系如何,体现出作者对历史的思考。
    • 王通持底答杨素:提到王通与杨素的对话,反映出学者与权贵之间的互动。
    • 汾曲先人有敝庐:提及汾河的曲子,暗示古人隐居的简朴生活。
  2.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的手法,使得整首诗韵律感更强。
    • 借代:通过提及古人、王通等,表达了对历史文化的敬重。
  3. 主题思想

    • 这首诗探讨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知识与权力的辩证,体现出诗人对古代文化的敬仰和对个人理想的追求。

意象分析:

  • 古人:象征智慧与经验,代表过去的文化传统。
  • 著书:象征知识的传承与思想的表达。
  • 敝庐:象征隐逸生活的简朴与内心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达则经纶隐著书”的意思是:

    • A. 成功后写书
    • B. 隐居后写书
    • C. 成功后隐居
    • D. 以上都对
      答案:D
  2. 王通与杨素的关系是:

    • A. 朋友
    • B. 对手
    • C. 学者与权贵
    • D. 兄弟
      答案:C
  3. “汾曲”指代的是:

    • A. 一种乐器
    • B. 一种乐曲
    • C. 一种地方
    • D. 一种饮品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静夜思》 - 李白
  2. 《登鹳雀楼》 - 王之涣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对比,二者都反映了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思考,但前者更多地表现了个人理想,后者则强调了对社会现状的忧虑。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理论与实践》
  • 《诗经与汉乐府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