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时间: 2025-04-29 19:05:5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欲上南湖彩舫嬉。
还思北渚与岚漪。
圆荷盖水垂杨暗,
鸂鶒鸳鸯总下时。
持此意,遣谁知。
清波还照鬓间丝。
西楼重唱池塘好,
应有红妆敛翠眉。
白话文翻译:
我想乘着彩船去南湖游玩,
却又思念北岸的浮云和波纹。
圆圆的荷叶覆盖着水面,垂柳在阴影中摇曳,
鸳鸯和鸂鶒在水中悠闲地游弋。
我心中所想,又能让谁知道呢?
清澈的波光映照着我的鬓发。
在西楼上再一次高唱池塘的好风光,
想必她会把红妆收起,轻蹙眉头。
注释:
- 南湖:指南方的湖泊,常用来描绘美丽的自然风光。
- 彩舫:装饰华丽的船,通常用于游玩、游览。
- 北渚:指北岸的水边,渚为水边的低洼地。
- 岚漪:指山间的风和水波,描绘自然景色。
- 鸂鶒:一种水鸟,常与鸳鸯成对出现,象征爱情。
- 丝:指头发,这里用来形容年龄和时间的流逝。
- 西楼:可能指的是一个特定的楼阁,承载着诗人的情感和回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晁补之(1055-1121),字士冕,号潜溪,宋代著名诗人。生于浙江,后在南宋时期活跃于文坛,尤其以词作著称。他的诗词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风格清新而典雅。
创作背景: 《鹧鸪天》是晁补之在南宋时期创作的一首词,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渴望。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士人们往往通过词作抒发个人情感,反映出对世俗生活的思考和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鹧鸪天》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诗人的内心情感,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开篇以“欲上南湖彩舫嬉”引出游玩之意,接着“还思北渚与岚漪”则转向思念,展现了内心的矛盾感受。诗中“圆荷盖水垂杨暗”描绘了一个静谧的湖面,给人一种宁静而优美的感受,而“鸂鶒鸳鸯总下时”则通过水鸟的悠闲游弋,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安宁与向往。
接下来的句子“持此意,遣谁知”则是一种孤独感的流露,诗人在思考自己的情感又能让谁理解。接着“清波还照鬓间丝”用清波映照鬓发,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青春的消逝。最后两句“西楼重唱池塘好,应有红妆敛翠眉”则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期望,渴望再次唱起那段动人的旋律。
整首诗情感细腻,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情的思考,充分展现了晁补之作为词人的独特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欲上南湖彩舫嬉:表达想要去南湖游玩的愿望。
- 还思北渚与岚漪:表达对北岸风景的怀念。
- 圆荷盖水垂杨暗:描写湖面的荷叶和柳树,营造出阴暗的美感。
- 鸂鶒鸳鸯总下时:水鸟的悠然自得,象征爱情的和谐美好。
- 持此意,遣谁知:内心的情感无人理解。
- 清波还照鬓间丝:水波映照出诗人鬓发,象征时间的流逝。
- 西楼重唱池塘好:期待在楼上再唱那美好的风景。
- 应有红妆敛翠眉:想象心中美人的模样。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清波还照鬓间丝”,将水波比作时间,表现出流逝的感觉。
- 拟人:如“鸂鶒鸳鸯总下时”,赋予水鸟以人的情感,增强情感共鸣。
- 对仗:如“圆荷盖水垂杨暗”,音韵和谐,增强诗歌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爱情的渴望,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孤独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南湖:象征自由与快乐的游乐场。
- 荷叶:象征纯洁与美好。
- 鸳鸯:象征爱情与伴侣。
- 清波:象征时间与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南湖”代表什么? A. 北方的河流
B. 南方的湖泊
C. 远方的海洋
D. 西边的山脉 -
“清波还照鬓间丝”中的“丝”指的是什么? A. 细雨
B. 头发
C. 水流
D. 细线 -
本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快
B. 忧伤与思念
C. 愤怒
D. 幸福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与晁补之的《鹧鸪天》相比,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现了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但李清照的词更加细腻,情感更加复杂。苏轼的《水调歌头》则以壮阔的景象和豪放的情感为特点,风格迥异,却同样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