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寄定国》

时间: 2025-01-11 19:46:07

河南少尹古臞仙,销尽新缘窘旧缘。

草字更无千载圣,谈言自有一家天。

远游轻世唯何甚,少贬求容否不然。

选壮坐狂俱龃龉,社樗元自可忘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再寄定国
作者:晁补之 〔宋代〕

河南少尹古臞仙,
销尽新缘窘旧缘。
草字更无千载圣,
谈言自有一家天。
远游轻世唯何甚,
少贬求容否不然。
选壮坐狂俱龃龉,
社樗元自可忘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
河南的少尹如同古代的隐士,他已经消磨了新旧的缘分。对于那些草率的字句,连千年的圣人也无能为力。说话的方式自有其天赋的风采。远行轻视世俗的人,究竟有什么值得在意的呢?少数贬低他的人,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难道还能被接受?选择英勇的人和狂妄之人总是存在矛盾,而社樗树本就可以忘记年纪的界限。


注释:

字词注释:

  1. 少尹:古代官职,负责地方治理。
  2. 臞仙:形容人瘦弱,隐士的形象。
  3. 销尽:消磨殆尽。
  4. 草字:草率的文字或言论。
  5. 千载圣:指历代的圣贤。
  6. 谈言:言谈,谈话。
  7. 远游:远行,指离开世俗生活。
  8. :贬低,贬损。
  9. 选壮:选择英勇的人。
  10. 社樗:樗树,古代传说中的长寿树。

典故解析:
本诗中提到的“千载圣”指的是历代的圣人,强调了即使是圣人也无法抵挡草率言论的流传。而“社樗”则引申为长寿与忘却世俗的象征,突出诗人对于时间和世俗的淡然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晁补之(1055-1128),字叔明,号浩然,宋代诗人、词人,著有《晁氏集》。他的创作风格多以豪放清峻著称,作品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和人心浮躁的时代,诗人通过对古人隐士的描写,表达了对世俗的反思与批判,寄托了个人的理想与追求。


诗歌鉴赏:

《再寄定国》以晁补之的独特视角,透过对古代隐士形象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新旧缘分的思考与对世俗生活的反思。诗中提及的“河南少尹古臞仙”使人联想到那些淡泊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物,传达出一种超脱于世俗的追求。诗人在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时,亦对当下的社会现象进行了质疑,反映出他对草率言论的无奈与愤懑。

诗中提到的“草字更无千载圣”,表明了即使是那些被视为智慧的圣人,在面对世俗的纷扰和草率的言语时,也显得无能为力。这种情感在诗中不断回旋,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挣扎。

最后的“社樗元自可忘年”则传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淡然态度,暗示在长久的时光中,人与世事终究会被遗忘。整首诗在字句之间流露出一种深邃的哲思,既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也有对心灵自由的向往,形成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河南少尹古臞仙:描绘隐士形象,点出地点与身份。
  2. 销尽新缘窘旧缘:表达缘分的消逝,暗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化。
  3. 草字更无千载圣:强调言语的短暂与无力,揭示历史的无奈。
  4. 谈言自有一家天:指出言语的风格自有其独特之处。
  5. 远游轻世唯何甚:问及远行者为何如此轻视世俗。
  6. 少贬求容否不然:对少数贬低者的质疑,反映了对待评价的态度。
  7. 选壮坐狂俱龃龉:描绘选择与狂妄之间的矛盾。
  8. 社樗元自可忘年:强调时间的流逝与超脱。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社樗”比喻长寿与岁月的超脱。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形成了音韵的和谐。
  • 象征:古隐士象征着追求精神自由,反映出诗人的理想追求。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作者对世俗的反思与批判,表达了对古代隐士生活的向往。诗中流露出一种超脱与淡然的情感,展现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古臞仙:象征隐士,追求精神自由的人。
  • 草字:象征草率与无力的言辞。
  • 社樗:象征时间的流逝与超脱的心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河南少尹”是指什么?
    A. 古代官员
    B. 现代诗人
    C. 历代圣贤

  2. “草字更无千载圣”表达了什么态度?
    A. 对历史的尊重
    B. 对草率言论的无奈
    C. 对言辞的追求

  3. 诗中的“社樗”象征什么?
    A. 时间的流逝
    B. 世俗的纷扰
    C. 精神自由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饮酒》陶渊明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陶渊明的《饮酒》:同样表达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强调与自然的融合。
  • 杜甫的《登高》:在对时事的感慨中,抒发了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反映出诗人在社会动荡中的无奈与追求。

参考资料:

  1. 《宋代诗词选》
  2. 《古代诗歌鉴赏》
  3. 《晁补之研究》
  4.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