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徐正权谢示闵子庙记及惠纸》
时间: 2025-01-26 02:23:1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徐正权谢示闵子庙记及惠纸
西溪秋思日盈笺,
幕府拘愁学久骞。
记庙终惭无好句,
酹坟犹喜有前篇。
先生作祭闵子文,
屏除笔砚真良计。
写寄交游畏妄传,
吴纸赠君君莫怪,
耕耘废罢有闲田。
白话文翻译
在西溪的秋日里,我的思绪充满了纸笺,
在幕府中因拘于学业而愁苦已久。
回想起庙宇的记载,终究感到羞愧,因为我没有写出好诗句,
在酹祭的坟前,依旧庆幸以前的作品还在。
老师写的祭文给闵子,我无意中想屏蔽笔墨,真是明智之举,
因为写给朋友的信我怕被误传,
所以,我赠送你吴纸,请你不要见怪,
如今耕作已废,反而有了闲暇的田地。
注释
- 西溪:地名,指的是浙江的西溪,是诗人苏辙所居之地。
- 秋思:秋天的思绪,常用来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幕府:官府或朝廷的意思,形容身处官场的拘束。
- 酹坟:指在坟前祭奠,洒酒于坟墓,以示敬意。
- 闵子:指闵子骞,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忠臣,代表着忠诚和节义。
- 吴纸:产自吴地的纸,质地较好,常用来书写。
典故解析
“闵子”指的是闵子骞,他是春秋时期的贤臣,以忠诚和德行著称。苏辙在此提到他,是为了表达对忠臣的敬仰。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与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涧滨,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是苏洵的次子,苏轼的哥哥。他以诗词、散文、文论等多方面的成就而闻名,作品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秋日写成,诗人身处官场,但因为学业和工作的压力,感到愁苦。诗中提到的“闵子庙”则是对忠臣的追思与敬仰,同时也表现出他对自己创作能力的自我怀疑与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西溪秋日的感慨与思考,情感深邃而真挚。开篇以“西溪秋思日盈笺”引入,描绘了秋天的宁静和诗人的思绪,营造出一种哀愁的氛围。接着“幕府拘愁学久骞”则暗示了诗人在官场的无奈和对学问的追求,体现出他内心的矛盾和苦闷。
“记庙终惭无好句”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创作能力的不满,他感到羞愧于未能写出佳作来纪念忠臣闵子骞,反映出他作为文人的责任感与自我要求。“酹坟犹喜有前篇”则流露出一种对于过去作品的珍视,尽管现在感到无力,但过去的成就依然值得欣慰。
最后几句“写寄交游畏妄传,吴纸赠君君莫怪”,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心与赠纸的情谊,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交流的谨慎与顾虑。整首诗以自然的语言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挣扎与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西溪秋思日盈笺:西溪的秋日里,思绪充盈在纸上,展现出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 幕府拘愁学久骞:在官场受到拘束的愁苦,表明诗人学业无成的沮丧。
- 记庙终惭无好句:回忆庙宇,感到羞愧没有写出好的诗句,体现了诗人的自省。
- 酹坟犹喜有前篇:在坟前祭奠,仍然感到欣慰于过去的作品,表现出对传统的尊重。
- 先生作祭闵子文:提到老师写的祭文,表现出对先贤的敬仰。
- 屏除笔砚真良计:决定不再写作,显示出诗人对写作的反思与自我保护。
- 写寄交游畏妄传:担心与朋友的交流被误传,表现出社交的谨慎。
- 吴纸赠君君莫怪:赠送吴纸给朋友,希望对方理解,展现了诗人真诚的情感。
- 耕耘废罢有闲田:虽然耕作已停,但却有了闲暇,反映出一种淡然的生活态度。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记庙终惭无好句,酹坟犹喜有前篇”,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思绪比作“盈笺”,形象生动。
- 反问:表达对自身能力的反思,增强了情感的真挚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忠臣的敬仰、对自己创作能力的反思,以及在官场的无奈和生活的淡然态度。通过对秋日的描绘与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出一种深刻的人生哲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溪:象征宁静与思考的环境。
- 秋思:代表思绪的沉淀与对时光的感慨。
- 庙:象征着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与追忆。
- 纸:象征着文化的传承和诗人的心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提到的“西溪”是指哪个地方?
- A. 江南
- B. 浙江
- C. 北方
- D. 西北
-
诗中的“酹坟”是指什么?
- A. 祭奠
- B. 旅行
- C. 写作
- D. 交游
-
诗中提到的“吴纸”代表什么?
- A. 书信
- B. 画卷
- C. 诗篇
- D. 赠言
答案
- B. 浙江
- A. 祭奠
- A. 书信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的经典作品,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 《秋夕》:杜牧的诗,描绘了秋天的景色与情感。
诗词对比
《静夜思》与《次韵徐正权谢示闵子庙记及惠纸》对比
- 主题: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时光与思绪的感慨,但《静夜思》更侧重于对故乡的思念,《次韵徐正权谢示闵子庙记及惠纸》则强调对历史人物的敬仰。
- 情感基调:前者充满了思乡之情,而后者则夹杂着对自我的反省与对过去的珍视。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苏辙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