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伊阙遥临凤阙前,
龙门女几气苍然。
唐朝御路依稀在,
犹想东巡尘暗天。
白话文翻译:
远处的伊阙在凤阙前隐约可见,
龙门的女子气势苍然。
唐朝的御路依稀可辨,
我仍想念东巡时的尘土暗天。
注释:
字词注释:
- 伊阙:指的是洛阳的伊阙,古代的名胜地。
- 凤阙:古代的皇宫或王宫,象征着权力和尊贵。
- 龙门:指的是龙门石窟,位于洛阳,是著名的佛教艺术遗址。
- 气苍然:形容气势雄伟而苍凉的样子。
- 唐朝御路:指通往唐朝皇宫的道路,象征着繁华的历史。
- 东巡:指唐朝皇帝出游的过程,带有怀旧的情感。
- 尘暗天:形容出行时的尘土飞扬,天色阴暗。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伊阙”、“龙门”均为与洛阳相关的历史文化名胜,代表了古代的繁华与历史的厚重。而提到的“唐朝”则是对一个盛世的怀念,反映了对历史的追思和对过往辉煌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宋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与兄苏轼齐名。苏辙的诗词多表现出对社会、人生的思考,风格清新洒脱,兼具理性与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北宋时期,正值历史变迁之际,诗人通过对洛阳名胜的描写,表达了对往昔繁华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
诗歌鉴赏:
《洛阳试院楼上新晴五绝》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与感慨。诗开篇通过“伊阙”与“凤阙”两座名胜,引入了洛阳的历史背景,描绘出一幅古老而典雅的画面。尤其“龙门女几气苍然”一句,既描绘了龙门石窟的壮丽,又寓意了历史的沉重;此句中的“气苍然”更是将龙门的苍凉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接下来的“唐朝御路依稀在”,则是在诗人目睹古迹后对往昔盛世的深切怀念。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御路的依稀可辨,不仅是对古道的回忆,也象征着历史的流逝与繁华的消逝。而最后一句“犹想东巡尘暗天”,则将个人的情感升华至对历史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沉痛感悟。
整首诗情景交融,意象丰富,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情感,体现了苏辙作为诗人的深邃思考和艺术造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伊阙遥临凤阙前:描绘了洛阳的名胜,与皇宫的关系,象征着历史的辉煌与权力的象征。
- 龙门女几气苍然:展现了龙门石窟的壮丽和深邃,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
- 唐朝御路依稀在:回忆唐朝的繁华,表现了对这一历史时期的向往与怀念。
- 犹想东巡尘暗天:抒发了对过往东巡经历的追忆,感叹历史的沧桑与变化。
修辞手法: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历史与现实对比,体现出时间的流逝与变迁。
- 意象:运用名胜古迹作为意象,象征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的深厚。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历史的追忆与感慨,通过描绘洛阳的古迹,表达了对往昔盛世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与历史更替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伊阙:象征着古代的繁华与历史的深厚。
- 凤阙:代表着权力与尊贵,暗示历史的辉煌。
- 龙门:不仅是佛教文化的象征,也表明了艺术的传承与历史的积淀。
- 唐朝御路:承载着历史记忆,象征着一段辉煌的时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伊阙”所指的是哪个地方?
A. 北京
B. 洛阳
C. 西安
D. 南京 -
“唐朝御路依稀在”中的“依稀”一词的意思是:
A. 清晰可见
B. 模糊不清
C. 非常明显
D. 早已消失 -
本诗的主题主要反映了什么?
A. 对现实的无奈
B. 对往昔繁华的追忆
C. 对未来的希望
D. 对自然的描绘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对历史的感慨与对现实的思考。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自然景象反映人生的无常与历史的变迁。
诗词对比:
- 苏轼的《水调歌头》与苏辙的《洛阳试院楼上新晴五绝》,两者均表达了对过去的追忆,但苏轼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苏辙则更关注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的深厚。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苏辙诗文集》
这些书籍有助于深入理解诗词的背景、风格及其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