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集唐句示子念》
时间: 2025-04-28 19:37:3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长安城中足年少,论交岂必皆同调。
前门长揖后门关,当面输心背面笑。
薄俗嗟嗟难重陈,万事翻覆如浮云。
欲向何门靸珠履,令人常忆平原君。
白话文翻译:
在长安城里年轻人非常多,交朋友难道就一定要志趣相投吗?
前门的朋友恭敬地行礼,后门的朋友却心里有鬼,表面上亲切,背后却在嘲笑。
世俗的风气令人感慨,难以再提旧事,一切都像浮云一样来去无踪。
我想穿着珠履走向哪个门口,让人总是想起平原君。
注释:
- 长安: 古代中国的都城,代表繁华和权势。
- 足年少: 指年轻人很多。
- 论交: 交朋友、交往。
- 长揖: 深深鞠躬致敬。
- 前门、后门: 比喻交往中的表里不一。
- 薄俗: 浅薄的世俗风气。
- 翻覆: 变幻无常。
- 靸珠履: 穿着珠宝装饰的鞋子,象征身份和地位。
- 平原君: 指平原君赵武,意指英俊潇洒的人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世贞(1526-1590),明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他的诗风典雅,常以社会现实和人性为题材,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明代,正值社会风气变动之际,王世贞通过诗歌反映了对人际关系和世俗风气的深刻思考,表达出对真诚友谊的渴望与对世态炎凉的无奈。
诗歌鉴赏:
王世贞的《戏集唐句示子念》展现了诗人对长安城中人际关系的敏锐观察与深刻思考。诗的开篇就以“长安城中足年少”引入,描绘出长安这座繁华都市中年轻人的活力。接下来的“论交岂必皆同调”,则引发了对交友标准的反思,诗人质疑交友是否真的需要志趣相投,暗示了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前门长揖后门关”这一句通过对比,揭示了表面上的恭敬和内心的轻蔑,表现了人际关系中的虚伪与欺骗。接着,“薄俗嗟嗟难重陈”一语,表达了对当下世俗风气的失望,感叹旧事难以重提,万事如浮云,变幻不定。最后一句“欲向何门靸珠履”,则是诗人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奈,珠履象征了身份与地位,使人想起那个理想化的“平原君”,却又无从追寻。
整首诗构建了一个对比鲜明的世界,既有年轻人的活力,又有世俗的虚伪。王世贞以清新而深刻的语言,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长安城中足年少: 描绘了长安这座繁华城市中年轻人的盛况。
- 论交岂必皆同调: 提出交友时不必都志趣相投的问题,反映对现实的思考。
- 前门长揖后门关: 通过表面和背后的对比,揭示了人际关系的虚伪。
- 当面输心背面笑: 进一步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表里不一。
- 薄俗嗟嗟难重陈: 表达了对当下世俗风气的失望与感慨。
- 万事翻覆如浮云: 人生无常,事物变化迅速。
- 欲向何门靸珠履: 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奈。
- 令人常忆平原君: 引发对理想化人物的怀念与渴望。
-
修辞手法:
- 对比: 前后门的对比,显示人际关系的复杂。
- 比喻: “万事翻覆如浮云”比喻事物变幻无常。
- 象征: 珠履象征身份与地位。
-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对交友和世俗风气的反思,表达了对真诚友谊的渴望与对人情冷暖的无奈,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与多变。
意象分析:
- 长安: 代表繁华与权力,也是人与人交往的舞台。
- 珠履: 象征奢华与身份,反映了对地位的追求。
- 平原君: 代表理想化的友谊与人际关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王世贞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明代
- C) 宋代
-
诗中提到的“前门长揖后门关”揭示了什么?
- A) 朋友的真诚
- B) 人际关系的虚伪
- C) 社会的繁荣
-
“万事翻覆如浮云”表达了什么?
- A) 事情的稳定性
- B) 事情的变幻无常
- C) 事情的不可预测
答案:
- B) 明代
- B) 人际关系的虚伪
- B) 事情的变幻无常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王世贞的《戏集唐句示子念》与李白的《将进酒》都在探讨人际关系与人生的无常,但王世贞的作品更侧重于人际的虚伪与社会风气的批判,而李白更强调的是人生的豪情与洒脱。两者在情感基调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参考资料:
- 《明代文学概论》
- 《王世贞诗文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