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桐城方密之于湖上,归复相访,赠之以诗》

时间: 2025-01-11 19:39:37

仙才寂寞两悠悠,文苑荒凉尽古丘。

汉体昔年称北地,楚风今日满南州。

可成雅乐张瑶海?

且剩微辞戏玉楼。

颇厌人间枯槁句,裁云剪月画三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仙才寂寞两悠悠,文苑荒凉尽古丘。
汉体昔年称北地,楚风今日满南州。
可成雅乐张瑶海?且剩微辞戏玉楼。
颇厌人间枯槁句,裁云剪月画三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才华的孤独感与对文学荒凉的感慨。曾经汉代的文学在北方盛行,如今楚地的风韵却充满了南方。是否能够在这瑶海上奏成优雅的乐曲呢?我不如留下简短的词句,来玩味这玉楼之中。人间的干枯文字我已厌倦,不如裁剪云朵,剪出明月,绘制那秋天的美景。

注释:

  • 仙才:指天才或卓越的才能。
  • 悠悠:形容时间或空间的远长,带有一种悠然的感觉。
  • 文苑:指文学的园地或圈子。
  • 汉体:指汉代的诗歌风格。
  • 楚风:指楚地的文化风韵,通常代表一种柔美、婉约的风格。
  • 瑶海:比喻美好的乐曲或音乐境界。
  • 微辞:轻松或简短的词句。
  • 枯槁:形容干枯、无生气的状态。
  • 裁云剪月:比喻诗人希望能将自然之美化为艺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子龙(约1560-1626),明代诗人,以其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独特的诗风著称。他的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尤其在表达孤独与思考方面有独特之处。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诗人与友人在湖上相遇后,表达了对当下文人境遇的反思与对美好文学的渴望。在逐渐荒凉的文坛上,诗人感受到文采的孤寂,渴望通过诗歌找回昔日的雅趣。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古今文人的处境,展现了诗人对文化衰退的忧虑与对美好文学的向往。诗的开头“仙才寂寞两悠悠”,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仿佛在诉说着自己在这个时代的无奈。接着提到“文苑荒凉尽古丘”,进一步强调了文坛的荒凉与衰退。陈子龙用“汉体”与“楚风”的对比,既体现了对古代文学的怀念,也反映了对现代文学的失望。

后两句“可成雅乐张瑶海?且剩微辞戏玉楼”,则表现出诗人对音乐和诗歌艺术的追求与期待。最后一句“裁云剪月画三秋”,通过自然意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渴望,表达了对人间尘世的厌倦与对心灵自由的追求。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悠远,体现了陈子龙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文学的执着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仙才寂寞两悠悠:表达诗人对自身才华的感慨,同时感到孤独。
  2. 文苑荒凉尽古丘:形容文艺圈的凋零,令人惋惜。
  3. 汉体昔年称北地:回忆汉代文学的辉煌。
  4. 楚风今日满南州:如今的楚地文化盛行,但缺乏汉代的气势。
  5. 可成雅乐张瑶海?:询问是否能够创造出美好的音乐。
  6. 且剩微辞戏玉楼:决定留下简短的诗句,玩味其中。
  7. 颇厌人间枯槁句:表达对枯燥乏味诗句的厌倦。
  8. 裁云剪月画三秋:希望通过自然之美来创造艺术。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古今文化的对比,突出时代变化。
  • 象征:用自然意象象征诗人的理想与追求。
  • 比喻:如“裁云剪月”,形象生动,富有诗意。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古代文学的怀念和对现代文坛的失望,同时也流露出对艺术理想的追求与对人生态度的深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自由、飘逸的诗意。
  • :象征宁静与美丽的理想境界。
  • :象征成熟、丰盈与思考的时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汉体”是指哪个朝代的文学风格?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汉代
    • D. 明代
  2. “裁云剪月”在诗中表示什么?

    • A. 对自然的描绘
    • B. 对人间的厌倦
    • C. 对诗歌的追求
    • D. 对音乐的向往
  3. 诗人对当代文学的态度是什么?

    • A. 积极向上
    • B. 失望与厌倦
    • C. 无所谓
    • D. 高度赞赏

答案:

  1. C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夜泊牛津口》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对比陈子龙与李白的诗歌风格,李白的诗多豪放,陈子龙则更为细腻、内省。李白的《将进酒》与陈子龙的《遇桐城方密之于湖上》均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但情感基调截然不同。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陈子龙研究》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
  • 《诗词的艺术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