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都春 蛰园词集,赏牡丹。限调同赋》
时间: 2025-02-04 17:07:4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绛都春 蛰园词集,赏牡丹
作者: 郭则沄 〔清代〕
归人似燕。又茜影画帘,斜阳催卷。
困舞翠盘,慵织鸾绡含娇怨。
年时扶醉仙蓬畔。怅妍梦行云偏远。
洞箫吹起,红欹黛掩,嫩胜亭院。
谁念。流莺恨别,殢情处绣径深丛吟遍。
弄粉旧香,弹墨新愁留春浅。
签声迢递花阴转。更莫放杯阑歌散。
唤镫凭照严妆,钿屏夜暖。
白话文翻译
归来的游子就像燕子一样轻盈。又如赤色的影子在帘子上摇曳,斜阳催促着卷帘的时光。
在翠绿的盘子上翩翩起舞,慵懒地用华丽的绡子编织着含蓄的怨愁。
在这一年里,我曾在醉酒的蓬草边徘徊,惆怅得如同遥远的云朵,梦中的妍丽已是难寻。
洞箫悠扬,红妆被黛眉轻轻掩盖,嫩绿的花儿胜过了亭阁。
谁又想起那流莺的离恨,情意绵绵在深深的绣径里吟唱。
轻拈粉香,弹奏着新的愁绪,春天已渐渐消逝。
远方传来的签声在花阴下游走,别再让杯中歌声散去。
唤起灯光照耀着严肃的妆容,钿屏下的夜晚是如此温暖。
注释
- 茜影:红色的影子,这里形容女子的倩影。
- 翠盘:绿盘,指的是盛装食物的器皿,象征宴会的华丽。
- 鸾绡:华美的绡子,象征柔美与娇怨。
- 扶醉:指搀扶醉酒的人,形容醉意朦胧。
- 洞箫:一种乐器,通常用来营造幽静的氛围。
- 流莺:指黄莺,常用来象征恋情和离别之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郭则沄,清代诗人,生于康熙年间,工诗词。其作品多描写生活的乐趣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感悟,风格清新而隽永,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与人情。
创作背景
《绛都春》创作于春季,正值牡丹盛开之际,诗人通过赏花之际的所见所感,表达对春天的眷恋与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
诗歌鉴赏
《绛都春》是一首充满春意的词作,细腻的情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出来。诗中用燕子和赤影的比喻,传达了归人的轻盈与柔美,似乎在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珍惜。斜阳、翠盘、鸾绡等词汇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春日画面,令人遐想。
在情感层面,诗人通过对流莺和春愁的描写,展现了离别的惆怅与对往昔的怀念。这里不仅仅是对牡丹的赞美,更是对生命短暂的感慨。诗中反复提到的“留春浅”,暗示着对时间流逝的无奈。最后一句“唤镫凭照严妆”,则是对夜晚温暖气氛的渴望,似乎在说,尽管春天短暂,但这一刻的美好依然值得珍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归人似燕:暗示归人的轻盈与自由,燕子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 又茜影画帘,斜阳催卷:用茜影描绘女子的妩媚,斜阳催促着时间的流逝。
- 困舞翠盘:翠盘象征着欢宴,舞动的景象暗含欢愉与醉意。
- 年时扶醉仙蓬畔:年华易逝,醉酒后在蓬草边的迷离状态。
- 怅妍梦行云偏远:梦境中的美好已如行云般遥不可及。
- 洞箫吹起:音乐的响起增添了幽静的氛围。
- 红欹黛掩,嫩胜亭院:描绘女子的妆容之美,花的娇嫩胜过亭院的景致。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相结合,如“归人似燕”。
- 拟人:将音乐、春天的景色赋予情感,表现出诗人的内心感受。
- 对仗:如“弄粉旧香,弹墨新愁”,形成整齐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春天的美好与短暂,表现出诗人对于离别的惆怅与对美好生活的珍惜,情感细腻而深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燕子:象征归来与春天。
- 牡丹:象征富贵与美丽。
- 流莺:象征离愁与恋情。
- 翠盘:象征欢乐的聚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归人似燕”是比喻什么?
A. 归来的人轻盈
B. 燕子飞得很高
C. 归人很愉快 -
“流莺恨别”中的“流莺”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花
B. 一种鸟
C. 一种乐器 -
诗中反复强调的“留春浅”是表达什么情感?
A. 对春天的赞美
B. 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C.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答案:1.A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相比于郭则沄的细腻,杜甫的《春望》则更多地表现了对国家和家园的思念,诗风更为沉重;而李白的《月下独酌》则展现了豪放与洒脱的个性,风格上更为奔放。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这些参考书籍包含了丰富的古典诗词作品及其分析,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