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朱非二山间之作 其五》

时间: 2025-01-26 06:14:06

云懒飞难上,龙痴卧不醒。

巴江寒荡日,郑火夜飞星。

炉瀹千年液,松留太古青。

绿霞封石锁,应是护仙经。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朱非二山间之作 其五 袁宏道 〔明代〕 云懒飞难上,龙痴卧不醒。巴江寒荡日,郑火夜飞星。炉瀹千年液,松留太古青。绿霞封石锁,应是护仙经。

白话文翻译:

云朵懒散难以高飞,龙沉睡不醒。巴江的寒风摇荡着太阳,郑地的火灾夜晚如流星般飞逝。炉中煮着千年的灵液,松树保留着远古的青翠。绿霞封住了石锁,应该是为了保护仙经。

注释:

  • 云懒飞难上:形容云朵懒散,不易上升。
  • 龙痴卧不醒:比喻龙沉睡不醒,痴迷于梦境。
  • 巴江寒荡日:巴江,指四川的江河;寒荡日,形容寒风摇荡着太阳。
  • 郑火夜飞星:郑,古地名;火夜飞星,形容火灾如流星般迅速。
  • 炉瀹千年液:炉中煮着千年的灵液,比喻炼丹或修炼的神秘过程。
  • 松留太古青:松树保留着远古的青翠,象征长寿和不朽。
  • 绿霞封石锁:绿霞,指绿色的云霞;封石锁,比喻用石锁封住,保护重要物品。
  • 应是护仙经:应该是为了保护仙经,指保护珍贵的道教经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江苏吴县人。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与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称“三袁”,在文学上主张“性灵说”,强调文学要表现个性和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袁宏道在山间隐居时所作,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对道教修炼的向往。诗中通过描绘云、龙、江、火等自然元素,以及炉、松、石锁等象征物品,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超脱尘世的向往和对道教修炼的思考。诗中“云懒飞难上,龙痴卧不醒”描绘了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而“巴江寒荡日,郑火夜飞星”则展现了自然界的动态变化。后两句“炉瀹千年液,松留太古青”以及“绿霞封石锁,应是护仙经”则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修炼和保护珍贵经典的重视。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袁宏道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对道教文化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云懒飞难上:云朵懒散,不易上升,象征着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状态。
  2. 龙痴卧不醒:龙沉睡不醒,痴迷于梦境,比喻一种深沉的修炼状态。
  3. 巴江寒荡日:巴江的寒风摇荡着太阳,展现了自然界的动态变化。
  4. 郑火夜飞星:郑地的火灾夜晚如流星般飞逝,形容火灾的迅速和不可预测。
  5. 炉瀹千年液:炉中煮着千年的灵液,比喻炼丹或修炼的神秘过程。
  6. 松留太古青:松树保留着远古的青翠,象征长寿和不朽。
  7. 绿霞封石锁:绿霞封住了石锁,比喻用石锁封住,保护重要物品。
  8. 应是护仙经:应该是为了保护仙经,指保护珍贵的道教经典。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云懒飞难上”比喻超脱尘世的宁静状态,“龙痴卧不醒”比喻深沉的修炼状态。
  • 拟人:如“云懒飞难上”中的“懒飞”赋予云朵人的特性。
  • 对仗:如“巴江寒荡日,郑火夜飞星”中的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表达诗人对超脱尘世的向往和对道教修炼的思考。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象征物品,诗人展现了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意境,强调了修炼和保护珍贵经典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象征超脱尘世的宁静状态。
  • 龙:象征深沉的修炼状态。
  • 巴江:象征自然界的动态变化。
  • 郑火:象征不可预测的灾难。
  • 炉:象征炼丹或修炼的神秘过程。
  • 松:象征长寿和不朽。
  • 绿霞:象征保护和封锁。
  • 石锁:象征保护重要物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云懒飞难上”中的“懒飞”是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2. 诗中“巴江寒荡日”中的“巴江”指的是什么地方? A. 四川 B. 江苏 C. 浙江 D. 河南

  3. 诗中“炉瀹千年液”中的“千年液”比喻什么? A. 炼丹 B. 修炼 C. 灵药 D. 仙酒

答案:

  1. B. 拟人
  2. A. 四川
  3. B. 修炼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袁宏道的《和朱非二山间之作》系列诗作,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观和道教修炼的思考。
  • 李白的《庐山谣》,通过描绘庐山的自然景观,表达了对超脱尘世的向往。

诗词对比:

  • 袁宏道的《和朱非二山间之作》与李白的《庐山谣》都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对超脱尘世的向往,但袁宏道的诗作更侧重于道教修炼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袁宏道诗集》:收录了袁宏道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文学风格和思想。
  • 《中国道教文化》:介绍了道教文化的历史和发展,有助于理解诗中的道教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