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漏迟 忆鸥小艇玩月》
时间: 2025-01-11 17:07:0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玉漏迟 忆鸥小艇玩月
作者:杨芳灿 〔清代〕
晚霞初散绮,正素月流空,光逗帘额。
试拓疏窗,浅印一方珂雪。
凉意萧萧竹树,人静后满庭秋色。
河影直。远山不动,夜云堆碧。
携手共觅清欢,好料理吟笺,莫负兰夕。
记否频年,对景漫劳相忆。
小閤玲珑如艇,浑疑泛鸥波千尺。
更漏急。生衣露华吹湿。
白话文翻译
晚霞刚刚散去,素月正高悬于空中,月光轻轻照在窗帘上。我试着推开窗户,月光在窗上轻轻地印出一片白色的光影。凉意从竹树间吹来,夜静人稀,庭院里已满是秋天的色彩。河水清晰如镜,远山静默不动,夜云堆积如碧色的山峦。我们携手共寻那份清欢,细心整理吟咏的诗笺,莫要辜负这美好的夜晚。你还记得吗,往年我们在此对景而叹,漫漫思念涌上心头。那小巧的阁楼如同小船,仿佛在千尺的鸥波中漂浮。更漏的时间急促流逝,衣裳沾上了露水的清香。
注释
字词注释:
- 玉漏:古代计时器,指漏水钟。
- 绮:华丽的,指晚霞的美丽。
- 珂雪:比喻洁白的月光,珂是白色的意思。
- 清欢:清淡的快乐。
- 兰夕:指美好的夜晚,兰花般的清幽。
典故解析:
- “携手共觅清欢”可理解为与友人共同寻找乐趣,反映了友谊与共赏之情。
- “小閤玲珑如艇”暗示着两人心灵相通,轻松自在的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芳灿,清代诗人,因其诗词风格清丽婉约而受到赞誉,善于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情,作品多以抒情见长。
创作背景: 诗作可能创作于一个宁静的月夜,诗人借此夜景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浓厚的个人情感色彩。
诗歌鉴赏
杨芳灿的《玉漏迟 忆鸥小艇玩月》是一首极富情感的抒情诗,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宁静的夜晚,诗人借助自然景物抒发内心的感受。开篇“晚霞初散绮,正素月流空”,将读者带入一个美丽的场景,晚霞与明月交相辉映,形成了和谐的自然图景。接着,诗人试图推开窗户,感受月光洒落的清凉,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在诗的中段,诗人表达了对友伴的思念与对过往时光的回忆,“记否频年,对景漫劳相忆”,这里的“频年”暗示了深厚的友谊,而“对景漫劳相忆”则表达了对共同度过时光的珍惜。最后,诗人以“更漏急。生衣露华吹湿”结束,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清新相结合,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无奈,但同时也流露出对美好回忆的珍视。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杨芳灿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友谊的珍视,是一首极具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晚霞初散绮:描绘晚霞的美丽,暗示夜晚的来临。
- 正素月流空:素月高悬,映衬出宁静的夜空。
- 光逗帘额:月光轻轻照在窗帘上,表现出温柔的氛围。
- 试拓疏窗:尝试打开窗户,象征着对外界的向往。
- 浅印一方珂雪:比喻月光的清亮,仿佛在窗上印出一片洁白。
- 凉意萧萧竹树:凉风从竹树间吹来,增添了夜的静谧。
- 人静后满庭秋色:夜深人静,庭院中满是秋天的色彩。
- 河影直:河水如镜,反映出周围的景色。
- 远山不动,夜云堆碧:远山静默,夜空中的云彩如同碧色的山峦。
- 携手共觅清欢:与友人共同寻找快乐,体现友情的深厚。
- 好料理吟笺,莫负兰夕:珍惜美好的夜晚,细心吟咏。
- 记否频年:提及往年共同的回忆。
- 小閤玲珑如艇:小阁楼像小船,象征轻松自在的心境。
- 浑疑泛鸥波千尺:仿佛在广阔的水面上漂浮,感受到自由。
- 更漏急:时间流逝,带来一丝紧迫感。
- 生衣露华吹湿:露水打湿衣裳,象征清新与自然的亲密。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光比作“珂雪”,形象生动。
- 拟人:月光“逗”帘额,赋予了自然以情感。
- 对仗:如“凉意萧萧竹树”与“人静后满庭秋色”,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静谧的夜晚与对友人的思念,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视与回忆,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好。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晚霞:象征着美好的时光即将结束。
- 素月:代表宁静与美好,寄托了诗人的情感。
- 竹树:象征清幽与冷静,衬托夜晚的宁静。
- 河影:象征反射与映照,表现出时间与记忆的交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晚霞初散绮”是指什么?
- A. 傍晚的美丽霞光
- B. 夜晚的明月
- C. 清晨的阳光
- D. 夕阳西下
-
“记否频年”表达的是:
- A. 对未来的憧憬
- B. 对往年友谊的回忆
- C. 对生活的不满
- D. 对自然的赞美
-
“小閤玲珑如艇”中的“小閤”象征什么?
- A. 船
- B. 小屋
- C. 朋友
- D. 月亮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与内心感受的结合,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
- 李白的《静夜思》则侧重于对家乡的思念,与杨芳灿的思念友人有相似之处,但表达的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杨芳灿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