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 其三 初夏》

时间: 2025-02-04 15:32:07

嫩绿枝头莺睡稳。

羞带宜男,闲却双蝉鬓。

梦逐春归和泪抆。

蔷薇消得东风恨。

眉锁斜阳添薄晕。

初试冰绡,渐觉香肌褪。

胡蝶也知春意尽。

花须乱落轻黄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嫩绿枝头莺睡稳。羞带宜男,闲却双蝉鬓。梦逐春归和泪抆。蔷薇消得东风恨。眉锁斜阳添薄晕。初试冰绡,渐觉香肌褪。胡蝶也知春意尽。花须乱落轻黄粉。

白话文翻译

嫩绿的树枝上,黄莺安稳地睡着。花瓣轻羞地映衬着年轻男子的身影,闲适地理顺着双鬓上的蝉鸣。梦中春天渐渐远去,带着泪水轻轻拭去。蔷薇花在东风中悄然凋零,带着无尽的怨恨。眉头锁住斜阳,脸上添了淡淡的红晕。初次触碰冰冷的纱衣,渐渐感到肌肤的香气在褪去。连蝴蝶也知道春天的情意已尽,花瓣纷纷飘落,轻轻落下黄粉。

注释

  • 嫩绿:指春天新生的绿芽,象征着生命的开始。
  • :指黄莺,一种春天常见的鸟,象征春天的到来。
  • 羞带:形容花瓣轻轻遮掩,似乎在羞涩。
  • 东风:春风,带来温暖与生机。
  • 薄晕:指脸上的淡淡红晕,形容娇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丁澎,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的感悟,风格清新脱俗,常以花鸟为题材,表达内心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初夏,正值春去夏来的时节,诗人借助自然景象,抒发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及对青春的眷恋。

诗歌鉴赏

《蝶恋花 其三 初夏》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初夏的景象以及内心的情感变化。诗中以“嫩绿枝头莺睡稳”开篇,描绘出一种宁静而舒适的自然状态,暗示着生命的安宁与和谐。接着,通过“羞带宜男,闲却双蝉鬓”一联,展现了青春的羞涩与美好,似乎在诉说着初恋的甜美与困惑。

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逐渐引入悲伤的情感,“梦逐春归和泪抆”表明了对春天的追忆和对逝去时光的惋惜。蔷薇的凋零和“东风恨”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情感的复杂性,表现出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无奈与哀怨。

最后,诗人以“胡蝶也知春意尽”收尾,蝴蝶的悲伤似乎在提醒人们,春天的美好终究会离去,留下的只有花瓣的轻落与淡淡的黄粉。整首诗情感丰富,通过生动的意象,传递出对春天的怀念与对青春流逝的感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嫩绿枝头莺睡稳:描绘了树枝上黄莺安静的状态,象征着宁静的初夏。
  2. 羞带宜男,闲却双蝉鬓:花朵羞涩地映衬着年轻男子,表现出青春的羞涩与闲适。
  3. 梦逐春归和泪抆:梦境中春天的逐渐远去,带着泪水,反映出对春天的留恋。
  4. 蔷薇消得东风恨:蔷薇在东风中凋落,流露出对逝去美好的无奈。
  5. 眉锁斜阳添薄晕:面容在夕阳下显得更为娇羞,暗示着青春的短暂与美丽。
  6. 初试冰绡,渐觉香肌褪:初次接触冰冷的纱衣,渐渐感受到香气的消散,象征着青春的渐行渐远。
  7. 胡蝶也知春意尽:蝴蝶也意识到春天的结束,表现出对时光流逝的共鸣。
  8. 花须乱落轻黄粉:花瓣轻轻飘落,象征着青春的消逝与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嫩绿”“黄粉”等形象的比喻,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
  • 拟人:蝴蝶被赋予了人类的情感,使得自然景物更具情感深度。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对仗工整的结构,增强了音韵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初夏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春天和青春的怀念,以及对时光流逝的伤感。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捕捉了自然的美与生命的无常,展现了深刻的情感体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嫩绿:象征生命与希望。
  • :代表春天与美好。
  • 蔷薇:象征爱情与美丽。
  • 蝴蝶:象征生命的短暂与美丽的易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该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丁澎
    • C. 杜甫
  2. 诗中提到的“东风”指的是?

    • A. 冬风
    • B. 春风
    • C. 夏风
  3. “嫩绿枝头莺睡稳”中的“莺”指的是什么?

    • A. 鸟
    • B. 花
    • C. 树

答案

  1. B. 丁澎
  2. B. 春风
  3. A. 鸟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纳兰性德《木兰花》

诗词对比

对比李清照的《如梦令》,两首诗均表达了对青春与美好时光的怀念,但李清照的作品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表现出更为深刻的感伤,而丁澎的《蝶恋花》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将个人情感与自然变化紧密结合,展现出一种更为广阔的视角。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蝶恋花的历史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