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 五月二十七日上海业馀政治大学开学典礼席上听石西民校长讲话,引人间词话中语为喻,感呈此曲》
时间: 2025-01-27 04:02:3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芳草黏天天已曙。目极天涯,个是西来路。悟澈真源无一语。马蹄得得应难驻。众里寻他千百度。灯火阑珊,蓦忽欣相遇。不为卷帘通一顾。三关勘破谁当阻。
白话文翻译:
芳草依然沾着露水,天色已经微明。目光所及的天涯,究竟是通往西方的路。若能悟透真源,便无须再多言语。骏马奔腾,脚步难以驻足。人群中寻找他已千百次,忽然在灯火昏暗处,意外地相遇。并非因为卷帘的打开,才给予一瞥。三道关卡,究竟谁来阻拦?
注释:
- 芳草:指新绿的草,象征生机与希望。
- 黏天:草上沾着露水,形容清晨的景象。
- 目极天涯:目光所及的尽头,体现出诗人思索的深远。
- 悟澈真源:理解事物的本质,达到心灵的清澈与透彻。
- 马蹄得得:形容马蹄声,暗示急促的步伐。
- 众里寻他千百度:人群中艰难寻找,表达寻觅的艰辛。
- 灯火阑珊:形容夜晚微弱的灯光,营造出朦胧的氛围。
- 卷帘:象征着开放与接触。
- 三关:比喻重重困难与阻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龙榆生(1894-1969),原名龙福生,字子固,号榆生,江西人。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早期参与新文化运动。其诗歌融合古今,常以自然景物和人文情怀为题材,表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1949年后的政治大学开学典礼,诗人受石西民校长讲话的启发,表达了对新生活的期盼与对未来的思考。通过对诗词的抒发,反映出当时社会变迁中的个人感受。
诗歌鉴赏:
《蝶恋花》以清新自然的意象开篇,描绘出清晨的宁静与生机。首句“芳草黏天天已曙”便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生机的境界,仿佛能听到大自然的低语。接下来的“目极天涯,个是西来路”,则引发人们对未来的思考,西来之路象征着变化与希望。诗中的“悟澈真源无一语”表达了对真理的追求,强调了心灵的觉悟。接下来的“马蹄得得应难驻”,用马蹄声的急促感,描绘出生活的快节奏和不易驻足的现实。
在寻觅与相遇的过程中,诗人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感慨。“众里寻他千百度”一语,揭示了寻找过程中内心的挣扎与渴望,而“灯火阑珊,蓦忽欣相遇”则展现了意外之喜,传达出生命中难得的相遇时刻。最后一句“三关勘破谁当阻”,不仅是对外在阻碍的思考,更是对内心坚定的呼唤与反思,表现出一种超越困扰达到心灵解放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芳草黏天天已曙:描绘清晨的景色,草地上沾满露水,象征着生命的复苏。
- 目极天涯,个是西来路:思索未来的方向,感叹人生的旅途。
- 悟澈真源无一语:达到对真理的领悟,心灵的清澈与宁静。
- 马蹄得得应难驻:生活节奏的急促与无奈,难以停留。
- 众里寻他千百度:艰难寻找的过程,隐含着对理想的执着。
- 灯火阑珊,蓦忽欣相遇:在微弱的光线中意外相遇,喜悦而惊喜。
- 不为卷帘通一顾:感情的渴望并非因为表面的接触。
- 三关勘破谁当阻:对生活中重重困难的思考与解脱。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灯火阑珊”比喻模糊的境地。
- 对仗:如“众里寻他千百度”与“灯火阑珊”形成对比。
- 拟人:通过“芳草黏天”赋予自然以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理想和真理的追求,以及在生活中不断奋斗的执着精神。诗人在描绘自然之美的同时,反映出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 | 解释 | 象征意义 |
---|---|---|
芳草 | 清晨的草地,象征新生与希望。 | 生命的复苏,充满生机的象征。 |
马蹄 | 代表急促与奔波。 | 生活的快节奏与不易驻足。 |
灯火阑珊 | 夜晚微弱的光线,营造朦胧氛围。 | 迷茫与希望的交织。 |
三关 | 象征生活中的重重困难。 | 对理想与现实之间阻碍的思考。 |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芳草黏天天已曙”中的“芳草”指的是什么? A. 香草 B. 新绿的草 C. 干枯的草
- “众里寻他千百度”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绝望 B. 渴望 C. 疲惫
- “三关勘破谁当阻”中的“三关”意味着? A. 地理位置 B. 生活中的困难 C. 友谊的考验
答案:
-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月下独酌》 - 李白
- 《春望》 - 杜甫
诗词对比:
- 《蝶恋花》与《水调歌头》:两者都表现了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但《水调歌头》更加强调对逝去时光的怀念,而《蝶恋花》则更侧重于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李明著
- 《近现代诗词选》 - 张伟编
以上内容为对《蝶恋花》的详细分析与解读,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