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女冠子 晓别
作者: 万锦雯 〔清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晨光欲曙。画角楼头初住。露华浓。草重犹粘绿,花低半压红。鸣鸡催落月,宿鸟咽残风。怕见分携处,各西东。
白话文翻译:
清晨的光线开始微曙,画角楼头的号角声刚刚停止。露水浓密,草叶沉重地沾满了绿色,花朵低垂,半遮住了红色。鸡鸣声催促着月亮的落下,归巢的鸟儿轻声啼鸣,带着残余的风声。我害怕见到分别的情景,彼此都将向西和东而去。
注释:
- 欲曙:将要天亮的样子。
- 画角楼:指一种楼阁,画角是用来吹号角的地方。
- 露华浓:露水浓厚,华指花草的光泽。
- 草重犹粘绿:草叶因露水而沉重,依然保持绿色。
- 鸣鸡催落月:鸡鸣声催促着月亮的落下。
- 宿鸟:归巢的鸟。
- 咽残风:鸟叫声中带着残余的风声。
- 分携处:分别的地方。
- 各西东:各自向西和东方向去。
典故解析:
“画角”是古代楼阁中的一种乐器,表示清晨将要开始的时刻。诗中提到的“鸣鸡”与“宿鸟”正是中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美好。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万锦雯,清代女诗人,生平较少记载,主要以词作见长,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风格细腻。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清代,一个相对繁荣的时期,作者在特定的个人情境中,表达对离别的感慨与自然景象的细腻观察。
诗歌鉴赏:
《女冠子·晓别》是一首描写清晨离别的词作,采用了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深沉的情感表达。开头“晨光欲曙”以清晨的光线作为切入点,营造了一种恍惚而又温柔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画角楼头初住”揭示出时光的流逝与生活的变化。露水的浓厚与草花的沉重,隐喻着即将离去的沉重心情。
“鸣鸡催落月,宿鸟咽残风”两句,将时间与自然结合,表达了清晨的宁静与离别的无奈。最后一句“怕见分携处,各西东”更是直白而感人,展现了对离别的恐惧与不舍。整首词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情感的渲染,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未来的迷茫。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晨光欲曙:描绘清晨即将来临的景象,暗示新一天的开始。
- 画角楼头初住:号角声在楼头响起,象征着时间的流动与生活的节奏。
- 露华浓:表现清晨露水的丰盈,传达出一种生机与清新。
- 草重犹粘绿,花低半压红:草木因露水而沉重,花朵低垂,暗示着情感的沉重。
- 鸣鸡催落月,宿鸟咽残风:时间的流逝,带来离别的催促。
- 怕见分携处,各西东:分别的无奈与惆怅,表达对未来的憧憬与恐惧。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清晨的光线比作即将来临的希望。
- 拟人:赋予自然界的元素以情感,如“宿鸟咽残风”。
- 对仗:句式工整,形成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离别时的惆怅与对未来的无奈,借助清晨的自然景象来映射内心情感的复杂性,展现了对生活变迁的感慨。
意象分析:
- 晨光:象征新的开始与希望。
- 露华:代表生命的清新与脆弱。
- 鸣鸡: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规律。
- 宿鸟:归属与归去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晨光欲曙”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开心 B. 惆怅 C. 愤怒
-
“鸣鸡催落月”中“鸣鸡”象征了什么? A. 离别 B. 时间 C. 自然
-
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生活的快乐 B. 离别的惆怅 C. 自然的美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水调歌头》:同样表达离别与思念的情感。
- 李清照的《如梦令》:描绘个人情感的细腻与复杂。
诗词对比: 万锦雯的《女冠子·晓别》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表现了女性在离别时对情感的细腻描写,但万锦雯的作品更侧重于自然景物的描写,李清照则更关注个人内心的感受。两者之间的对比,展现了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
参考资料:
- 《清代女诗人研究》
- 《古代诗词鉴赏与分析》
- 《中国古典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