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枯荷》
时间: 2025-04-27 12:02:2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踏莎行·枯荷
作者: 万锦雯 〔清代〕
紫菂销香,红衣落艳。
独馀败叶当风飐。
可怜憔悴不禁秋,
旧时颜色无人念。
暮霭初横,斜阳半敛。
一池碎绿萍飘点。
采莲歌断画桡空,
小桥到处柴门掩。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秋天的景象,紫菂的香气已经消散,红衣的花瓣也随风飘落,只剩下败落的荷叶在风中摇曳。令人怜惜的是,这些枯萎的荷叶已经无法抵挡秋天的侵袭,往日的美丽无人再提起。傍晚的薄雾渐渐弥漫,斜阳的光线也开始收敛。一池的绿萍点缀着水面,采莲的歌声已经断绝,画船也变得空荡荡的,小桥旁的柴门紧闭,显得格外冷清。
注释:
- 紫菂:一种紫色的花,象征着美丽和芳香。
- 红衣:指的是红色的花瓣,暗指花的艳丽。
- 败叶:指的是枯萎的荷叶,象征衰落和凋零。
- 憔悴:形容凋零的状态,令人心疼。
- 暮霭:指傍晚的雾霭,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氛围。
- 斜阳:指夕阳西下的光线,寓意时间的流逝。
- 碎绿萍:指池塘里的浮萍,给人一种生机的感觉。
- 采莲歌:指采莲时唱的歌,象征着往日的欢乐。
- 画桡:指装饰精美的船只,暗示人们的活动与繁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万锦雯,清代诗人,生活在动荡的时代,其作品多描绘自然与人生,情感细腻,尤以词作见长。她的诗风清丽,常常寄托个人情感于自然景物之中。
创作背景:
《踏莎行·枯荷》创作于一个秋日的傍晚,正值枯荷时节,诗人在游览时感受到自然的衰败与孤寂,因而写下这首词。诗中融入了个人的感叹,反映了对生命无常的思考。
诗歌鉴赏:
《踏莎行·枯荷》通过描绘秋天的荷塘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衰败的感慨与对过往美好的怀念。诗的开头以“紫菂销香,红衣落艳”引入,营造出一种哀伤的氛围,花香已然消逝,红衣的花瓣随风飘落,象征着美好的事物渐渐远去。接着,诗人通过“独馀败叶当风飐”描绘出枯荷在秋风中摇曳的孤独,展现了生命的无常与脆弱。
随着诗意的深入,诗人进一步表达了对“往日颜色”的怀念,叹息着美好时光的流逝。最后两联则描绘了傍晚的景象,一池碎绿的浮萍和采莲歌的断绝,描绘出一幅宁静却又略显萧瑟的秋景。小桥与柴门的描写,更是为整首诗增添了一份寂静的情感,仿佛在诉说着人与自然之间的隔阂与疏远。
整首词风格清新,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真实描绘,也蕴含着诗人内心的感慨与孤独,体现了清代词人的细腻与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紫菂销香,红衣落艳:描绘花朵的凋零,传达出时间流逝与生命脆弱的感受。
- 独馀败叶当风飐:强调剩下的枯叶在风中摇曳,表现出孤独与无奈。
- 可怜憔悴不禁秋:表达对残败荷叶的怜惜,体现对秋天的无情与悲伤。
- 旧时颜色无人念:怀念曾经的美好,但无人再提起,暗示了遗忘与孤独。
- 暮霭初横,斜阳半敛:描绘黄昏时分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氛围。
- 一池碎绿萍飘点:描写池塘中的浮萍,象征着生命的顽强与希望。
- 采莲歌断画桡空:暗示往日的欢乐与热闹已成往事,现今的空寂。
- 小桥到处柴门掩:小桥和柴门的意象,反映出宁静的环境与人们的隔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花瓣与颜色比作生命的美好,强调其短暂性。
- 拟人:描述荷叶在风中的摇曳,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如“暮霭初横,斜阳半敛”,增强语言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秋天枯荷的描绘,传达了生命无常、时光流逝的主题,表现了对往日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状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紫菂:象征着美丽与芳香,代表青春与活力。
- 红衣:象征着花的艳丽与生命的美好。
- 败叶:象征着衰老与生命的结束。
- 暮霭: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碎绿萍:象征着顽强的生命力与自然的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紫菂销香”中的“紫菂”指代的是: A. 一种花
B. 一种鸟
C. 一种树
D. 一种草 -
“旧时颜色无人念”这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怀念
B. 快乐
C. 愤怒
D. 安慰 -
诗中“斜阳”象征着: A. 生命的开始
B. 时间的流逝
C. 美好的未来
D. 快乐的时光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对往事的怀念与时光流逝的感慨。
- 苏轼《水调歌头》:探讨人生与自然的关系,也有对过往岁月的回忆。
诗词对比:
- 王维《鹿柴》与万锦雯的作品在意境上有相似之处,都通过自然景物反映内心情感,但王维更侧重于宁静与和谐,而万锦雯则强调衰败与孤独。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