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眺》
时间: 2025-01-25 22:47:2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极目登高丘,秋高淮泗平。
淮泗东南流,故绕钟离城。
东京昔丧乱,英雄纷战争。
杀人及鸡犬,旷野寂无声。
悠悠千载下,复见新人耕。
魏公今何在,铜台春草生。
公路冢中骨,岂忧王室倾。
北海固为豪,平原安可轻。
时哉有屈信,汉道再昌明。
白话文翻译:
远望登上高丘,秋天高远的天空下,淮河与泗河一片平坦。
淮泗向东南流动,恰好环绕着钟离城。
东京昔日动乱,英雄们纷纷交战。
杀戮连及鸡犬,荒野中一片寂静无声。
悠悠千年之后,终于又看到新人在耕作。
魏公如今在哪里?铜台上春草已生。
公路上埋葬的骨骸,又岂会担忧王室倾覆?
北海本是豪杰之地,平原又怎能被轻视?
时机啊,屈原之信得到应验,汉朝的道路再度昌盛。
注释:
- 极目:放眼远眺。
- 高丘:高高的山丘。
- 秋高淮泗平:指秋天的天空晴朗,淮河和泗河水面平静。
- 钟离城:古地名,位于今江苏省。
- 东京:古代指的是汴京,即今天的河南开封。
- 丧乱:指动乱、战争。
- 杀人及鸡犬:形容战争的残酷,连鸡犬都受到牵连。
- 悠悠千载下:经过了很长的时间。
- 魏公:指历史上著名的魏公;铜台:古代的祭祀场所。
- 冢中骨:指埋在土中的尸骨。
- 屈信:指屈原的忠诚与信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贝琼,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以其清丽的诗风和深厚的历史感而知名。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历史的沉思与对现实的关注。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之时,诗人通过描绘历史的兴衰变迁,表达对英雄人物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盼。这首诗不仅有历史的回顾,还有对当下社会的思考。
诗歌鉴赏:
贝琼的《晚眺》以其悠远的历史视角和深沉的情感打动人心。诗的开头,诗人站在高丘上,极目远眺,展现出一幅秋高气爽、河流平静的自然图景。然而,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渐渐带入了历史的思考,提及了东京的动乱和英雄的纷争,暗示着历史的残酷与无情。
诗中通过对历史的反思,表现出对人类命运的感慨。杀戮的场景与旷野的寂静形成鲜明对比,突显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千年之后,尽管时光荏苒,诗人却看到新一代的人们在耕作,这不仅是对生命延续的赞美,也是对希望的寄托。
魏公的隐喻更是让人深思,历史的英雄虽然已去,但他们的精神却在新时代中延续。最后,诗人以“时哉有屈信,汉道再昌明”收尾,表明对未来的信心,展现出乐观的态度。整首诗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游走,既有沉重的历史感,也有对未来的希望,诗人以此表达了对人生、历史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极目登高丘:诗人远望高丘,表达了对远方的渴望。
- 秋高淮泗平:描绘了晴朗的秋天与平静的河流,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淮泗东南流:河流的方向,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故绕钟离城:钟离城的历史背景,暗示历史的轮回。
- 东京昔丧乱:引入历史的动荡,展现出战乱的残酷。
- 杀人及鸡犬:表明战争的惨烈,影响无辜生灵。
- 旷野寂无声:战后荒凉,凸显战争的后果。
- 悠悠千载下:时间的流逝,历史的积淀。
- 复见新人耕:新生代的希望,象征着生命的延续。
- 魏公今何在:历史人物的追忆,表现出对英雄的敬仰。
- 铜台春草生:自然的复苏,暗示历史的循环。
- 公路冢中骨:死亡的无常,历史的沉重。
- 岂忧王室倾:对历史的淡然,表现出对权力的无所谓。
- 北海固为豪:豪杰之地的象征,暗示英雄精神。
- 平原安可轻:平原不应被忽视,意指基层的重要性。
- 时哉有屈信:历史的回响,屈原的精神得到体现。
- 汉道再昌明:对未来的美好期盼,展现出一片光明。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极目登高丘,秋高淮泗平”。
- 比喻:将历史人物与自然景物进行对比。
- 象征:铜台、春草象征着历史的延续与希望。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历史与现实的交融,表现出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展现对历史英雄的追忆和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丘:象征高远的理想与追求。
- 秋天:代表成熟与收获的季节。
- 河流: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轨迹。
- 战争:表现历史的残酷与人类的苦难。
- 耕作:象征着希望与新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晚眺》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贝琼
- C. 杜甫
-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魏公”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 A. 曹操
- B. 诸葛亮
- C. 刘备
- D. 王莽
-
诗中“秋高淮泗平”描绘的意境是什么?
- A. 战乱
- B. 宁静
- C. 繁华
- D. 贫穷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夜泊牛斗星》
诗词对比:
- 比较贝琼的《晚眺》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在描绘历史的沧桑与个人情感的交织,但贝琼更注重对未来的希望,而杜甫则更多地沉浸在对现实的无奈与悲叹中。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