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
时间: 2025-01-11 01:58:5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初冬
作者: 贝琼 〔明代〕
一气变昏旦,洞房风露凄。
田禽亦已化,秋兰同蒺藜。
为客久成老,怀人殊未夷。
惨惨白日暮,迢迢归路迷。
世衰不获骋,天远何由稽。
永思读书台,言采山中荑。
白话文翻译
初冬的气息让天色变得昏暗,洞房中弥漫着凄凉的风露。田间的鸟儿也已开始迁徙,秋兰和蒺藜同样变得萧瑟。作为客人久居他乡,心中对故人的思念依然没有减淡。白天渐渐黑暗,回家的路途却是如此迷茫。世道衰败,心中难以放开,远方的天空又何以停留?我心中永远思念着读书的台阶,只想去山中采摘那嫩绿的荑草。
注释
- 一气变昏旦:指气候变化,昼夜变得模糊不清。
- 洞房风露凄:形容婚房中风露凄凉,暗示内心的孤独与失落。
- 田禽亦已化:田野中的鸟儿也因季节变化而迁移。
- 秋兰同蒺藜:秋天的兰花和蒺藜都显得萧条,寓意时光流逝。
- 为客久成老:身在他乡久了,已成了老客。
- 怀人殊未夷:对故人的思念依然没有平息。
- 惨惨白日暮:白天已晚,显得惨淡无光。
- 迢迢归路迷:回家的路途遥远而迷茫。
- 世衰不获骋:感叹时代衰败,无法施展才华。
- 天远何由稽:远方的天空又怎能停留。
- 永思读书台:永远怀念读书的地方。
- 言采山中荑:想去山中采摘荑草,象征对自然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贝琼,明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其诗作以清新自然、情感细腻著称。
创作背景
《初冬》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民生困苦之际,诗人通过对季节变化的描写,表达了对故乡和人际关系的思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初冬》以简洁的语言、清新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开篇即以“气变昏旦”引入初冬的氛围,营造出一种失落和凄凉的情感。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象的同时,也在反映自己的内心世界。田间鸟儿的迁徙和秋兰的凋零,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诗人作为一位久客,虽然身处繁华之地,却始终无法忘却故乡的人和事,情感愈加沉重。
“惨惨白日暮,迢迢归路迷”描绘了黄昏时分的迷茫与无助,白日的惨淡似乎映照着诗人内心的孤独。随着时代的衰败,诗人感到自己的才华难以施展,愈发感到无奈与彷徨。最后,诗人以“永思读书台,言采山中荑”收尾,表达了对知识和自然的追求,寄托了他对精神世界的向往和不屈的追求。
整首诗在形式上虽不复杂,但情感深邃,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气变昏旦:气候变化,象征着季节的交替。
- 洞房风露凄: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洞房中本应温暖,但因风露而显得凄凉。
- 田禽亦已化:迁徙的鸟类增强了时光流逝感。
- 秋兰同蒺藜:秋天的植物,象征着生命的无常。
- 为客久成老:身在他乡,时光流逝让人感到老去。
- 怀人殊未夷:思念故人未曾平息。
- 惨惨白日暮:白天的暮色,带来一种无奈感。
- 迢迢归路迷:回家的路途遥远且迷茫。
- 世衰不获骋:感叹社会的衰败,才华无法施展。
- 天远何由稽:感叹遥远的天际,难以到达。
- 永思读书台:对知识的向往,永远思念读书的地方。
- 言采山中荑:对自然的向往,采摘山中荑草的愿望。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比喻内心情感的变化。
- 拟人:自然界的变化如同人的命运,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整首诗在音韵和节奏上有着和谐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围绕思念与孤独展开,通过对初冬自然景象的描写,反映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表达对故乡、知识及自然的渴望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初冬:象征着生命的凋零和时间的流逝。
- 洞房:象征着家庭与归属,但在诗中却显得孤独。
- 田禽:象征着自然与自由。
- 秋兰与蒺藜:象征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 白日暮:象征人生的黄昏与迷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洞房”象征什么?
- A) 温暖的家庭
- B) 孤独的心境
- C) 自然的美景
-
诗人思念的是?
- A) 故乡的山水
- B) 读书的地方
- C) 他的朋友
-
“迢迢归路迷”描述的是哪种情感?
- A) 喜悦
- B) 迷茫
- C) 自信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秋夕》与《初冬》都描写了季节的变化和内心的孤独,但《秋夕》更多地体现出对逝去时光的感慨,而《初冬》则将孤独与思乡结合,情感更加复杂。两者在意象上都表现出自然对人心的影响,体现了诗人在不同境遇下对生活的感悟。
参考资料
- 《明代诗歌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