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相读书台改王允持诗》
时间: 2025-02-04 16:11:1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丞相池亭闻久废,樵人指点有遗碑。
松衫路绕知何处,燕雀堂虚见旧基。
墓识福州张太守,台平唐代李公垂。
怆怀旧事摩残碣,白柰飞花梦正迟。
白话文翻译:
丞相的池亭早已荒废,樵夫指点着那遗留的碑石。
松树环绕的路不知道通往何方,燕雀堂的空旷处只见到旧日的基址。
墓碑上刻着福州的张太守,台地平整是唐代的李公遗迹。
心中怅惘于往日的事情,手轻抚残碑,白色柰花飞舞,梦境正迟缓而来。
注释:
- 丞相: 指古代的宰相,地位尊贵。
- 樵人: 砍柴的人,常常是山林中的人,象征自然与乡野。
- 遗碑: 遗留下来的碑刻,通常用于纪念历史人物或事件。
- 松衫: 松树环绕的小路,隐喻幽静之境。
- 燕雀堂: 一处昔日的建筑,象征往日繁华。
- 福州张太守: 可能指历史上的张氏人物,表明与地方历史的联系。
- 李公: 指唐代的李相,可能是对历史人物的追忆。
- 怆怀: 形容心中惆怅,怀念往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邵元龙,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但在诗词方面有一定造诣,他的作品多关注历史遗迹、人物的追忆与感怀,具有较强的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对历史的追忆之际,可能是作者在某个古迹游览时,感受到往日繁华与今时荒凉的对比,产生了对历史的感慨与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处荒废的历史遗迹,表达了对过去繁华的追忆与失落的感叹。开篇提到“丞相池亭闻久废”,便勾勒出一个曾经辉煌却如今荒凉的场景,丞相的地位与池亭的衰败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历史的无情与时间的流逝。樵人指点的“遗碑”,则是对历史的某种承载,既引导读者去追溯过去,也暗示了对往日荣耀的怀念。
“松衫路绕知何处”一句,通过松树的小路,营造出一种幽静而又迷茫的氛围,似乎在问,曾经的辉煌如今何在?而“燕雀堂虚见旧基”则通过对比,描绘出一幅荒凉的画面,燕雀的轻盈与堂宇的空虚形成鲜明的对比,寓意着历史的无情与往事的难追。
后面几句中提到的“墓识福州张太守”,让人想到历史人物与地方的联系,而“台平唐代李公垂”则反映出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追慕与敬仰。最后“怆怀旧事摩残碣”的情感愈加浓厚,抚摩残碑的动作不仅是对历史的追忆,更是对自身情感的释放,而“白柰飞花梦正迟”则把情感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梦境的迟缓与白柰花的飞舞,象征着对美好往事的向往与无奈。
整首诗在情感上充满了惆怅与怀旧,语言简练而意蕴深厚,展现了邵元龙对历史与人事的深刻反思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丞相池亭闻久废: 描述丞相的池亭已久无人问津,暗示历史的衰败。
- 樵人指点有遗碑: 樵夫指着遗留的碑石,象征着对历史的承载与追忆。
- 松衫路绕知何处: 描绘松树环绕的小路,既有幽静之感,又暗含迷茫。
- 燕雀堂虚见旧基: 燕雀堂的空虚与基址的残存,形成历史的对比与反思。
- 墓识福州张太守: 通过墓碑引入历史人物,增加了诗的厚度与深度。
- 台平唐代李公垂: 追溯唐代的人物,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敬仰。
- 怆怀旧事摩残碣: 触摸残碑,表达对往事的深情怀念。
- 白柰飞花梦正迟: 白柰花的飞舞与梦境的迟缓,象征着对美好往事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对仗: 如“丞相池亭”与“樵人指点”,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比喻: 通过“白柰飞花”比喻往事的美好与流逝。
- 拟人: 将梦境与飞花拟人化,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荒废遗迹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的追忆与对逝去繁华的感叹,展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和历史沧桑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池亭: 象征着曾经的繁华与荣耀。
- 遗碑: 代表历史的痕迹与记忆。
- 松衫: 自然的宁静与幽远。
- 燕雀堂: 旧日的繁华与空虚。
- 墓碑: 死亡与历史的沉淀。
- 白柰花: 美好的回忆与梦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丞相池亭”指的是什么? A. 一座新建的亭子
B. 一处荒废的历史遗迹
C. 一座现代公园
D. 一片竹林 -
“怆怀旧事摩残碣”中的“怆怀”是什么意思? A. 高兴
B. 忧伤
C. 愤怒
D. 惊讶 -
诗中提到的“白柰飞花”象征着什么? A. 春天的来临
B. 对往事的怀念
C. 自然的美好
D. 生命的短暂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 王维的《鹿柴》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相比,邵元龙的这首诗更侧重于对历史的追忆与感慨,而李白则通过自然景色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前者忧伤而沉重,后者则更加清新洒脱。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中的历史文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