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山》
时间: 2025-02-04 16:06:5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昔者气少锐,狂走登泰山。
东峰候海日,危磴跻天关。
上攻秦汉事,遗文大碑顽。
南浮九江会,庐阜几往还。
双林到如家,瀑布声潺潺。
扁舟上湘水,南衡若屏环。
巍阁坐杳霭,祝融费跻攀。
幽寻恣所适,曾不虞辛艰。
其馀林壑趣,可数皆班班。
逮今岁十改,志气日已孱。
前时两河吏,风埃走青纶。
荆州乃泽国,自昔登临悭。
佳山到郢尽,平地千里闲。
尘耳忆猿啸,屐齿生苔斑。
安得苍翠姿,下落樽酒间。
平生林丘志,未去心如瘝。
去就不勇决,将见移文讪。
白话文翻译
曾几何时,我气宇轩昂,狂奔登上泰山。
在东峰等待海上的日出,攀登那危险的台阶走向天关。
探讨秦汉的历史,留下的石碑依然顽固。
南下游览九江,庐山几次往返。
双林的景致如同回到家一般,瀑布声潺潺作响。
乘坐小舟在湘水之上,南方的衡山如同屏风环绕。
巍峦阁楼坐落在迷雾之中,祝融山让人难以攀登。
幽静的寻幽之旅,曾不曾预料到辛苦艰难。
其余的山林景趣,数起来皆是鲜明。
如今岁月已十次变迁,志向也日渐衰弱。
往昔两河的官吏,风尘仆仆走在青纶之下。
荆州本是泽国,自古以来登临总是遗憾。
美丽的山已至郢尽,平地上千里闲适。
耳边回忆起猿声啸叫,鞋齿上生满了苔斑。
如何能在酒樽之间享受那苍翠的姿态呢?
我平生对山林的志向,心中依旧如瘆痛般未去。
去留之间未能果断,注定留下讥讽的文字。
注释
- 昔者:曾经,过去的时间。
- 气少锐:气势不再如昔日般锐利。
- 狂走:形容奔跑得快而无拘束。
- 东峰:泰山的东峰。
- 危磴:陡峭的台阶。
- 遗文大碑:留下的历史文献和石碑。
- 南浮:南下游览。
- 双林:指双林山,形容如归家。
- 潺潺:流水声,形容轻快水流。
- 屐齿生苔斑:鞋底上生苔,形容久未走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挚,字孟实,号白云,宋代诗人。其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观为题材,寄托个人情感与志趣。
创作背景:
《忆山》写于刘挚的游历经历之中,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变化的感慨。
诗歌鉴赏
《忆山》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更是作者对于人生经历的深刻反思。诗中通过对泰山、庐山、湘水等名山大川的描绘,展现出一种壮阔的自然景观,令人心生向往。同时,诗中流露出一种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与感慨,尤其在“志气日已孱”一句中,作者把个人的理想与现实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一种无奈的心情。
诗的开头描写了昔日的锐气与奔放,随之转向对自然的细腻观察,描绘出东峰、双林、瀑布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然而,随着岁月流逝,志气的减弱和人生的无奈开始显现,尤其在“去就不勇决”一句中,透露出一种对未来的不安与迷茫。整首诗在自然与人生的对照中,反映出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以及深厚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昔者气少锐:回忆过去的豪情壮志。
- 狂走登泰山:形象地描绘出热血奔放的场景。
- 东峰候海日:在高峰等待日出,象征希望与光明。
- 危磴跻天关:面对艰险的台阶,暗示人生道路的困难。
- 上攻秦汉事:探讨历史,寓意对文化的追求。
- 双林到如家:回归自然,感受家的温暖。
- 巍阁坐杳霭:高阁云雾缭绕,象征着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 曾不虞辛艰:过去无所畏惧,表明年轻时的无畏。
- 志气日已孱:随着岁月,志向逐渐减弱。
- 去就不勇决:面对选择时的犹豫,反映人生的困惑。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安得苍翠姿”通过对比自然与人情,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加了诗的韵律美。
- 排比:在描写自然景观时使用排比,增强了画面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的怀念、对现实的无奈,以及对未来的迷茫,反映出一种深沉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泰山:象征着高大与坚韧。
- 庐山:象征着美丽与灵动。
- 湘水:象征着流动与变化。
- 瀑布:象征着生命的流淌与自然的力量。
- 猿啸:象征着孤独与对往昔的追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东峰是指哪个山? A. 长白山
B. 泰山
C. 庐山
D. 衡山 -
填空题:诗中提到“志气日已____”,表达了什么情感?
-
判断题: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是相辅相成的。 (对/错)
答案:
- B. 泰山
- 孱(衰弱)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忆山》与《庐山谣》:两者都描绘了高山的壮丽,刘挚更注重对人生哲理的反思,而李白则充满豪情与壮志。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诗词鉴赏与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