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一作瘳凝诗)》

时间: 2025-01-27 04:12:44

九十日秋色,今秋已十分。

孤光吞列宿,四面绝微云。

众木排疏影,寒流叠细纹。

遥遥望丹桂,心绪更纷纷。

意思解释

中秋月(一作瘳凝诗)

作者: 李洞 〔唐代〕


原文展示:

九十日秋色,今秋已十分。
孤光吞列宿,四面绝微云。
众木排疏影,寒流叠细纹。
遥遥望丹桂,心绪更纷纷。


白话文翻译:

在九十天的秋天里,今秋的景色已显得十分浓厚。
明亮的月光吞没了星辰,四周无云,显得格外清晰。
树林的影子稀疏交错,寒风中细微的纹理一层层叠加。
遥远地望着丹桂,心中的思绪更加纷乱。


注释:

  • 九十日秋色:指的是秋季经过九十天,秋色已经非常浓厚。
  • 孤光吞列宿:指的是月光独自照亮,吞没了天上的星宿。
  • 众木排疏影:树林的影子稀疏而错落。
  • 寒流叠细纹:寒风中细微的纹理重叠着。
  • 丹桂:指的是桂花,象征着中秋节的气氛。

典故解析:

  • 丹桂:桂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团圆和美好的愿望,尤其在中秋节时,桂花开放,寓意着丰收与团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洞,唐代诗人,生平较少记载,但其诗作多以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中秋时节,诗人借景抒情,表达对秋天的感慨和对故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李洞的《中秋月》描绘了一个宁静而清晰的秋夜,诗中以月光为主线,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出秋天的美丽与孤寂。首联“九十日秋色,今秋已十分”开篇便将时间与季节结合,营造出一种时间的流逝感。接下来的“孤光吞列宿”则通过“孤光”突出了月亮在夜空中的独特地位,既是明亮的象征,也是孤独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诗中的“众木排疏影,寒流叠细纹”描绘了秋夜树林的影子和寒风中细微的波动,体现出一种静谧而又生动的画面感。最后一句“遥遥望丹桂,心绪更纷纷”则将情感推向高潮,诗人透过月光和桂花,表达了对故人或美好往事的怀念与思索,思绪如同秋风般纷乱,令人共鸣。

整首诗在意象的营造上极为成功,月光、秋色、寒流、桂花等元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而富有情感的秋夜图景。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九十日秋色,今秋已十分:描绘了秋天的浓厚气氛,传达出时间的流逝与秋季的美丽。
  • 孤光吞列宿,四面绝微云:展现出月亮的孤独与明亮,星星在月光下显得黯淡无光,四周的天空清澈无云。
  • 众木排疏影,寒流叠细纹:树林的影子和寒风中的纹理相互映衬,形成一种静谧的氛围。
  • 遥遥望丹桂,心绪更纷纷:透过远处的桂花,诗人内心的情感更加复杂,思绪纷乱。

修辞手法

  • 比喻:月光吞没星辰,象征着光明与孤独的交织。
  • 对仗:如“孤光吞列宿”与“寒流叠细纹”,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意象:利用自然景象传达内心情感,形成强烈的画面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秋季自然美的赞美和对故人、往事的思念,充满了孤独与感慨,反映了人们在美好景色中流露出的深情厚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秋色:象征着丰收、成熟和时间的流逝。
  2. 孤光:月亮的光辉,象征孤独与清澈。
  3. 丹桂:象征团圆与思念,充满了诗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孤光”指的是什么?

    • A. 星星
    • B. 月亮
    • C. 太阳
    • D. 云彩
  2. “九十日秋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怀念
    • C. 孤独
    • D. 兴奋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描绘了月夜的情景,但更强调思乡之情;李洞则更注重秋季的氛围与内心的复杂情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 《诗经与唐诗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