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兴善彻公上人》
时间: 2025-02-04 17:34:50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赠兴善彻公上人
作者: 李洞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师资怀剑外,徒步管街东。
九里山横烧,三条木落风。
古池曾看鹤,新塔未吟虫。
夜久龙髯冷,年多麈尾空。
心宗本无碍,问学岂难同。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修行者的生活与思考。诗人在街道上漫步,尽管心中怀有剑(意指追求修行的决心),却只是徒步而行。远处的山上火光闪烁,三根树木在风中摇曳。古老的池塘曾经见过仙鹤,新的塔楼却没有虫鸣。夜深时龙髯已然冷却,年复一年,麈尾(拂尘)却空荡荡的。心灵的宗旨本无障碍,求学问道何必难以相同?
注释:
- 师资:指师父和资质,暗示修行的师承关系。
- 怀剑:象征着心中有志向和追求。
- 九里山:指远处的一座山,可能是对自然的描绘。
- 古池:暗示着悠久的历史和清幽的环境。
- 新塔:象征着新的修行和探索。
- 龙髯:比喻诗人内心的冷静与清醒。
- 麈尾:指拂尘,象征着修行中的清净与空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洞是唐代的一位诗人,以其高洁的品格和深邃的思想著称。他的诗歌多反映道教和佛教的思想,强调心灵的修炼。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李洞晚年,反映了他对修行与哲学思考的沉淀,表达了他在追求真理过程中的体悟与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深邃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修行的思考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开篇提到“师资怀剑外”,在师承与个人志向之间,诗人表现出一种对修行的执着与坚定。接着,诗人描绘自然景象,九里山的火光与落木的景象,既是现实的描写,也暗含着修行路上的艰难与挑战。
“古池曾看鹤,新塔未吟虫”一句,传达了对历史与现代的对比,古老的池塘见证了岁月的流逝,而新塔则象征着新生事物的无声。然而,夜深人静时,诗人又表现出一种孤独与冷清,似乎在感叹修行的艰难与孤独。
整首诗在最后归结为“心宗本无碍,问学岂难同”,强调内心的自由与无碍,表达了对修行者之间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期望。诗人带有一种哲学的思考,提倡心灵的无障碍交流,反映了他对人生与修行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师资怀剑外:强调修行者的志向与追求。
- 徒步管街东:表现出对修行的坚守与执着。
- 九里山横烧:呈现出一种荒凉和艰难的环境。
- 三条木落风:象征着自然界的变化与无常。
- 古池曾看鹤:引出历史的悠久与自然的宁静。
- 新塔未吟虫:表现对新事物缺乏生机的感慨。
- 夜久龙髯冷:暗示心境的孤寂与冷静。
- 年多麈尾空: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心宗本无碍:强调内心的自我解放。
- 问学岂难同:探讨修行者之间的共同成长。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古池”与“新塔”,形成鲜明对比。
- 比喻:如“龙髯冷”,形象生动地表达内心的清醒与冷静。
- 意象:如“火”、“鹤”、“虫”等,分别代表着生与死、古与今的哲理思考。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探讨了修行者在修行路上的孤独与追求,强调内心的自由与无碍,以及与他人共同学习和交流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剑:象征着修行者的志向与追求。
- 古池:象征着历史与宁静,承载着过往的智慧。
- 新塔:象征着新生与探索,反映时代的变化。
- 龙髯:暗示心灵的冷静与清晰。
- 麈尾:象征着修行的清净与空灵。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反映了他对修行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古池曾看鹤”意在表达什么? A. 自然的美
B. 历史的悠久
C. 对未来的期望
D. 个人的孤独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心宗本无碍”强调的是_____。
-
判断题:诗人认为修行的道路是孤单而艰难的。 (对/错)
答案:
- B
- 心灵的自由与无碍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静夜思》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孤独,而李洞的《赠兴善彻公上人》则更多地探讨了修行者内心的追求与思考,虽然主题不同,但都展现了唐诗中对个人情感的深刻表达。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洞诗集》
- 《唐代诗人研究》